汶川大地震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实施11天以后。本次地震报道既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次大演练,又是信息开放的典范之作。在本次灾难事件中,政府主动出击,第一时间抢占话语权,媒介与政府有机配合,快速、全面、客观展示灾区情况,规避了信息的不确定性,为抗震救灾创造良好舆论环境,有效动员、聚合了社会力量。
政府信息全面公开
一、震灾信息及时发布。 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到二十分钟,人们就能通过互联网、手机、广播、电视等渠道获取地震信息。针对网上散布的关于北京等地的地震谣言,国家地震部门及时辟谣。信息部门联合媒体对震情进行多渠道、全方位的持续发布,让群众在较短时间内对地震情况有总体了解,有效遏制了可能蔓延的谣言,最大限度稳定了民心。
二、救灾情况及时公布。国务院带头,及时公布关于震灾的伤亡数字、救援进展、灾情信息以及救灾物资使用等方面情况。5月17日起,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授权,每天下午准时在北京发布抗震救灾进展情况。6月1日民政部公布实施《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办法》,对抗震救灾资金和物资的接收、组织、使用和调运情况,及时向社会和受灾群众公开、公示。同时,对于地震预报、学校房屋质量方面质疑以及救助中出现的各种具体问题,政府部门也不避嫌疑,予以正面回应。
三、救灾工作对外开放。这次抗震救灾,一改32年前唐山地震时自我封闭、拒绝援助的做法,以开放的胸襟允许海外各种形式的救援。日本、俄罗斯、韩国、新加坡等国政府派遣的专业救援队,参与了搜救工作。160多个国家和十几个国际组织向我国提了供资金与物资援助。意大利、法国、古巴等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机构先后派遣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人员参与防治防疫工作。
媒体能量全面释放
一、抢占第一时间先机。地震发生18分钟后,新华网向全球发布地震信息。32分钟后,中央电视台即作报道;52分钟后,新闻频道推出直播特别节目《关注汶川地震》;在温家宝总理乘机降落成都10余分钟后,《新闻联播》播出了温总理在专机上的重要讲话。接着,央视又推出专题报道《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迅速向危险重重的地震前线集结。电视、网络、广播、报纸都在第一时间推出抗震救灾频道与栏目,不间断刊播一线报道。
二、新闻报道独立自由。与以往灾难报道迥然不同的是,本次报道打破了以往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冲破了“一个声音”、“一个角度”、“一种解释”、“一种理解”报道惯例,信息畅通自由。在信息传输上,从天空到陆路,从卫星到DV,十八般武艺齐上阵,将灾区的信息全面、客观、及时向国人报道,向世界展示。本次抗震救灾报道,除了政府主流媒体记者提供的新闻,网友提供的文字报道、图片、视频也派上了用场,一位秘鲁游客在地震发生时拍摄的录像,被央视做成了新闻片头,在媒体间广泛传播。
三、大局意识与良好职业素养。勇敢正视灾情,准确描述现场,及时跟踪灾害变化,全力沟通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鼓舞群众信心和勇气,都是本次地震报道的显著特点。突然而至的大灾难,让媒体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战斗力,彰显出新闻记者讲政治、顾大局的政治意识与良好的职业素养。从抗震的初期的人员施救报道,到防止次生灾害、加强卫生防疫方面的宣传,再到受灾群众的转移安排,灾后重建等问题,媒体都进行全面、深刻报道与解析,紧密配合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形成了宣传舆论引导强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