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文报道凝聚精神力量。以往灾难报道以对施救人报道居多,是推出救灾典型的好机会,本次报道则主要聚焦救灾现场的悲壮与力量。媒体没有渲染灾难面前的死伤和恐惧,而是重点报道面对灾难时生命的坚韧与众志成城的抗震决心。灾难现场温家宝总理嘶哑的呼喊,舍弃生命保护学生的老师,奋不顾身的战士,捐款的乞讨老人,众多忘我的志愿者等等,都产生强大的精神感召力,安抚了民心,稳定了局势,呼唤起国人强烈的同情心与责任意识。5月19日至22日全国哀悼日,几乎所有报纸和网媒的新闻版面都不约而同改用庄严肃穆的黑白颜色,突出了生命至上的救灾主题,有力宣扬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媒体为灾区募助工作的鼓与呼,凝聚了民心,激发了国民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热情,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强大精神保障。
信息公开产生巨大社会效益
一、媒体的自由客观公开报道, 最大获益者是灾区群众。正是由于信息及时发布,各种信息及时传递,使得救灾工作有效进行。从全力救治伤员到加强卫生防疫、防止次生灾害,从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临时住所到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再到重视受灾群众的心理干预,等等,媒体的多角度、全方位报道有力配合了政府的救灾政策宣传,政府的正确决策又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介报道,二者相得益彰,为抗震救灾有序进行赢得宝贵时间,最大限度保证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基本生活。
二、灾难是一面镜子,敦促加强对于灾难知识的了解,让国人清醒认识防震减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灾难也深刻影响了国民的生活。中国青年报与搜狐教育频道联合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8%的公众认为地震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其中82.1%的人表示会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学习和工作,去创造更大的价值。不仅如此,灾难中聚合起来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热情,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引领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
三、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报道,充分展示了大灾面前政府有效的动员、指挥、资源调配和分工协作能力,进一步拉近政府与民众的关系,让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深入人心;同时也拉近了世界与中国的距离,为中国政府和媒体赢得了国际信誉。美国《国际日报》文章说,中国媒体所做出的没有遮盖、没有美化的如实报导,让世人看到了中国政府“果断、快速、有效处理自然灾害的能力”,“看到了中国大地上的真正的人权”。
结语
恩格斯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挫折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本次灾难报道告诉我们,信息管理的开放、透明,非但没有扰乱人心,反而有力规避了谣言和猜疑,稳定了人心,进而极大激发起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和爱国心。信息开放的背后,让人看到一个明智开放的政府;开放政府的背后,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与坚韧包容、守望相助的民族。本次灾难注定会在推进我国民族化进程,促进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中写下浓墨重彩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