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互联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影响
1.极大地推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一方面政府通过在政府门户网站等互联网上发布信息,可以使社会公众在最快的时间了解政府信息,使政府信息真正地让社会公众了解获取,达到政府信息公开目的。另一方面互联网打破了政府控制垄断话语权的局面,迫使政府公开政府信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社会公共事件发生后,只要宣传部门一个指令,就可以让报刊、广播、电视对事件不报道、不转载。但是,互联网出现以后,政府无法对互联网进行指令性管理,即使能管住国内的服务器,国外代理服务器存在使得对境外网站无法屏蔽,要做到对信息的完全封堵已不可能。每个网民都是记者,他们不需要通过记者资格审查,发布的信息也不需要编辑把关,及时性、全时性、互动性都前所未有。因此,这也迫使政府要及时公开社会公共事件信息,让社会公众了解事件真相,正确引导舆情。
2.有力地推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公众参政议政的愿望和意识与日俱增。但是受到自身条件和客观因素的限制,公众难以直接参与政策措施的制定,也无法将自已的想法和意见向社会传达。政府通过政府门户网站等互联网平台公开政府信息后,直接给网民一个讨论交流政府信息的渠道,通过网民的互动交流,从不同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将给政府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不同利益群体的需求和想法,也使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如,全国人大实现了立法工作的网上全民征求意见,《劳动法》、《食品安全法》等重要法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其中《食品安全法》草案今年4月20日公布,截至5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收到各方面意见11327件,其中通过中国人大网反映的意见9556件;通过人民网、新华网、新浪网、网易等网站提出的意见1570件,互联网开辟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开门立法的新途径。2004年,浙江省在省政府门户网站开辟“省长信箱”,每年受理网民信息几千件,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既解决了网民难事,也推动政府工作的改进。
3.对政府应急反应能力提出挑战。如果说传统时代,谣言的传播只是一种口际传播效应的话,那么通过互联网,谣言的传播就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了,其破坏力远胜于传统传播。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如果政府权威的声音缺失,那么公众不仅是茫然的,而且也会以讹传讹,在互联网上谣言可能会以几何级数增长。因此,互联网的存在对政府应急反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是在于能否及时提供突发公共事件的权威信息发布;二是在于能否及时发现网上的不实信息,并予以及时澄清。如这次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中国红十字总会针对网民提出的“万元帐篷质疑”、“捐赠款项提留管理费”、“采购救灾药索超额发票”等信息后,立即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应及时,立即由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等官方做客强国论坛,就汶川大地震募捐管理和使用等话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全程由人民网、搜狐网联合直播,各种谣言立即消失,起到以正视听的作用。因此在互联网的环境下,要求政府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识别、定位、公开的能力就越高,应对各种信息危机的应急能力要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