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委计划处处长陈军又“安静”地度过了一天:除了手机被家人和同事叫响几次外,办公室电话竟“纹丝未动”。这样的现象,在市级重大项目申报的“白热化”时期出现,用他的话来说,在以前是不可思议的。
“如今,科技信息都公开了,项目立项审批的每个环节,申报人都能在网上查到。大家都公平竞争,也就没那么多的电话‘咨询’了。”说着,他忙着整理申报项目,并将它们分发到相关的评审专家和项目主管的资料库去。
前不久,国家出台“信息公开条例”,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信息公开的重庆,作为特邀嘉宾在“泛珠三角地区科技工作会”上发言,讲述先进经验。
曾经:申报项目“不堪回首”
昨天中午,重庆大学机械学院的张翔满意地关掉电脑。“老师,项目已经进入形式审查阶段了,进展顺利。”他给导师打了个电话。
但就是在这个项目的申报上,张翔却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前年,张翔与导师一起,第一次申报了市级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从6月17日我提交申报书那天起,心就一直是悬着的。”他说,那是自己第一次申报项目,按照审批程序,自己不能查到项目走到哪一步的。只是听前辈说,要经常打电话去问,方便时可以走走关系,“中标”的几率会大些。
“我几乎天天打电话去‘咨询’,对方不说,我连自己都觉得烦了。”张翔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段时间,自己总想找渠道了解项目的进程,或是东奔西走,希望可以遇到审批自己项目的专家,费时费神,每一天都过得提心吊胆。
9月下旬是出结果的时间,通常情况下,主管部门就会电话通知被批准的项目负责人签合同,而张翔却迟迟没有得到回应。“打过几次电话,但时间都很不凑巧。于是,我便上门去查询,才得知自己的项目没能通过审批。”他很失落。整整113天,自己过得很辛苦,当时甚至还会时不时地想:“中标”的项目难道都比我优秀吗?会不会有走关系的成分?……
“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着实普遍。全市所有的科技人员,都希望科技信息能公开,希望自己能公平参与市级项目和计划。”陈军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