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9244名公众民调显示,85.9%的人关注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84.9%的人对现有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总体感觉满意。
新闻发言人制度已存在25年之久,但坦率说,新闻发言人制度真正意义上为公众所知晓,以可感的形象走入大众视野,还是在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出现之后。不能不说,如今有高达八成以上的公众关注政府机构的新闻发言人,算是王旭明的一项特殊贡献。
但显然,王旭明虽然以其个性化的语言赢得了一个新闻发言人最大限度的关注度,但公众真正在意的并非是个性——调查显示,在新闻发言人的素质选项中,公众最看重的排名依次是:现场反应能力(65.4%),责任心(58.2%)、思想政策水平(54.9%),个性只以24.4%排在第10位。
结合这个排名,“85.9%的公众关注政府新闻发言人”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这样一层意思:公众对政府信息有着强烈的渴求。公众要求新闻发言人具备良好的现场反应能力,将最新的、人们最关心的政府信息迅速地传达出来;而责任心的要求则表明,公众希望发言人传递出来的政府信息是准确无误的,是能够代表政府真实想法的;“思想政策水平”则要求新闻发言人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还能帮助公众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一种无障碍的信息通道。
社会越发展,公众的权利意识就越强,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就越高。但就眼下而言,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并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还存在着一些制度上和观念上的障碍。譬如,今年5月《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刚一实施,就在许多地方遭遇到阻碍。再譬如,许多政策措施一出台,政府就迅速陷入应付之中,忙于澄清是非和解答质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何王旭明在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的任上,虽然一些过于个性化的言论遭到了公众的质疑,但在退任后,公众仍然表达了十分感人的惋惜之情。因为即便这样,王旭明仍算得上是做得比较好的新闻发言人,公众至少从他的口中得到了一些信息,知道了一些政府部门的真实想法。
由此可见,作为一种专项的制度安排,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传达政府信息,满足公众知情权,减少公众对公共事务认知的信息不对称方面,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间。在“你对哪些新闻发言人关注较多时”的选项中,每年两会新闻、教育部和卫生部发言人都在前4位,这说明,民众关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关系民生,值得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