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公共关系 >> 信息披露 >> 正文

《学习时报》时评:信息公开彰显自信中国形象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学习时报 朱铁志 参加讨论

  《时代》周刊文章认为:“地震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政府有了不同的了解。救援行动中最受广泛赞誉的是政府的反应和规模。即使是北京的批评者,也对中国对大地震的迅速反应表达了钦佩。”

  《时代》周刊感慨道:“原来中国是这样!”中国问题专家戴博说:“以前一些美国人在看待中国政府的行动时,总带有一种‘愤世嫉俗’的态度,质疑其动机和用心。而这次,包括持这种态度的人在内,也觉得中国的反应速度、行动和效果都很好。”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署名文章说,中国人在与天灾的抗争中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冷酷无情的灾难中,中国人让世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在天塌地陷的绝望中,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的希望。轰然倒塌的是建筑,从废墟上赫然矗立的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以自己的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人间的英勇无畏、坚忍不拔、相濡以沫和万众一心。大地震固然是无比惨重的祸难,但这场大地震除了带来普遍的团结和广泛的援助,还明显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说:“中国政府出色地通过了汶川大地震的考验。”

  日方救援队员田中一嘉说:“通过这次的救助,拉近了和中国人民的距离,对中国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德国《新德意志报》说:“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十分开放,而且反应惊人地迅速、公开和果断。”《华盛顿时报》说:“中国政府和公众对此次地震的处理非常专业、富有同情心和尊严感。解放军和救援工作者准备完善、装备齐全,提供援助迅速。媒体对救援工作以及那些不知疲倦、毫不畏缩地抢救幸存者并给予安慰的个人做了许多报道。整个国家心系此次灾区。”

  美联社记者感慨:“中国共产党从未给外国记者如此大的自由度来报道大灾大难”、“外国记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报道自由。”《芝加哥论坛报》说:“我们看到一个过去20多年来高度开放社会的高速运转。”《亚洲周刊》刊文称:“在四川废墟中站起来的信息自由大国,是一个更有文化耐震力的中国。只要信息全面开放,就掌握了救灾的武器。”

  《华盛顿邮报》文章说:“这次地震对于中国的改变远远大于地质上的”、“如今已经不像从前那样存在那么多秘密了,突发事件可以迅速上网,国家级媒体随即跟进。悲剧中最可喜的一点是信息开始自由地流动。”

  简单的一个信息公开,极好地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改变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许多误解和偏见,极大地增强了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喉舌的公信力和号召力。

  这或许是一些同志始料未及的。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但能够在实践中广泛实行、长期坚持,并持续产生积极的效果,却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问题。

  信息公开首先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执政党,没有任何理由、任何权利向人民群众封锁消息。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s:信息公开中国形象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列表
没有相关文章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