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最初测定为7.6级)特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各种媒体先后行动起来,一起投入了抗震救灾的报道工作,各种传统媒体充分地发挥了各自的优势,互联网同样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甚至超越了传统媒体。
互联网对于新闻报道而言有传统媒体所无法发挥或无法很好发挥的特殊作用。我们并不否认互联网可能成为谣言滋生的平台,可能成为庸俗甚至低俗文化泛滥的场所。但是,毫无疑问,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善用互联网这一已经变得不太新的“新媒体”,它也有可能成为一个汇集民意的空间,成为社会的一个巨大的心理减压阀,成为一个有效遏止谣言的舆论场,成为一个重要的情报采集地,成为一个在虚拟空间中健康发展的网络公民社会,成为一个构建和传播良好国人形象、国家形象的重要渠道。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民众、媒体、政府使我国的互联网在对重大公共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发挥了史无前例的积极作用。
汇集民意与心理减压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网络技术、熟悉了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发布的技术手段,因此,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己思想、宣泄自己情绪的重要场所。加之,中国网民众多,更使互联网上的民意具有非同寻常的广泛性和代表性。汶川地震之后,全国各地网民充分表达了对政府抗震救灾行动的支持和赞赏,充分表达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充分表达了万众一心与地震灾害作斗争的决心。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互联网中的主流民意,对于社会稳定、人心凝聚和稳步有效推进抗震救灾工作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互联网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心理减压阀。巨大灾害发生后,社会心理通常会遭受巨大的创伤,同时,焦虑、紧张的程度也会加剧,很容易引发社会混乱。在这次巨大的地震灾害发生后,人们通过互联网充分表达着自己内心的悲痛,充分表达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深同情与关切,充分表达着共同抵抗灾难的决心,充分表达着对祖国与人民的热爱。在各个主要新闻网站上,对灾难新闻的反馈留言往往高达数百万条,网友们抒发心情的诗歌也不断涌现。这一事实说明,在这次抗震救灾报道中,互联网确实成为一个巨大的心理减压阀,为巨大灾害之后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国民心态作出了贡献。
情报采集地与遏止谣言
公共危机事件发生后,谣言的内核形成的可能性会增大。灾害之后的人们在心理上易产生特殊的心理需求,通常会迫切期望获得能够对未来做出解释的信息。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权威信息模糊或缺乏,就可能为谣言的“内核”提供滋生的土壤。当谣言“内核”产生后,会经过补充、修改、扩散等过程,最终形成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谣言。汶川地震发生后,由于政府在全力救灾的同时,坚持快速持续地发布权威信息,互联网也得以迅速对权威信息加以采用,从而与传统媒体互相配合,遥相呼应,使得谣言难以有足够的时间滋生与扩散;同时,政府全力高效的救灾行动与快速、透明的信息发布也赢得人民的理解与信任,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中与政府坚定地站在同一条战线上,齐心协力抗震救灾,使互联网在地震之后很快成为了一个有效遏止谣言的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