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些娱乐业的“丑闻”,从新兴的网络媒体蔓延到了纸面媒体,形成了异常戏剧化的媒体景观。这里有关种种荒唐的事件的传闻和奇观不胫而走,变成了公众的谈资和话题。一面是自信满满的揭密,一面是否认和沉默;一面是义正词严的道德的追问,一面却又是不乏低级趣味的好奇心;一面是媒体对于公众知情权的高调的陈述,一面却是难以掩饰的对于眼球和点击率的市场追求;一面是对于司法介入的呼吁,一面却也难免奇闻八卦的常规的渲染。一面似乎是七嘴八舌,众说纷纭,一面却又是扑朔迷离,各说各话。一面是大家都对于这些炒作表达了不以为然,但另一面众人也并没有拒绝对于这些事情的强烈的兴趣。一个事情会有截然不同的解释,一个说法会有多种罗生门式的猜测。这些事件里显示的不仅仅是当事人的矛盾重重,难以自圆其说,也显示了媒体和公众在这里陷入了一种矛盾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扰。这些矛盾和困扰既有价值观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也涉及人的无意识和心理的更深的层次,其实相当复杂和微妙,值得我们深入地思考。
我觉得我们的公众和媒体其实面临着两个“暧昧”的困扰。一个是对于这些事件的网络或者媒体的表现的“暧昧”;二是对于事件的道德判断所表现的“暧昧”。由于这两个“暧昧”纠结缠绕在一起,更使得问题难以从价值上厘清,从事实上认定,公众和媒体都表现了一种不可抑制的“暧昧性”。
这样的现象其实并不仅仅自今日始。对于我们来说并不合乎理想的事实是,对于八卦的兴趣几乎伴随着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全过程的。我们大家对于这些八卦的矛盾的态度其实是它们一直长盛不衰的原因。在某种程度上,丑闻对于媒体和公众其实是一种“臭豆腐”式的东西,虽然所有人都知道这些东西趣味不高,没有什么价值,当然有所谓的“警世”的意义,但其实也未必那么巨大;公众当然应该对于社会事物有“知情权”,但也不应该让媒体变成“黑幕”和“丑闻”的展示场。这些道理大家都清清楚楚,但大家其实同样对此很难没有兴趣,因为低级趣味的好奇心似乎也从来就是人性的一个不合理想,却难以克服的部分。理智上都知道这些东西相当无聊,也明白它们是低级趣味,但在感性上却又不免津津乐道,兴趣盎然。当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肯定会有许许多多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但这种状况的普遍性也难以忽视。
正是由于这种状况的存在,传统媒体对于这些东西的态度其实相当矛盾。它们往往会表现出一种欲拒还迎的状态。所以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一面人们都谴责和批评对于八卦和丑闻的过度的渲染,但一面这样的做的媒体却仍然有很好的市场效应。这只能通过法规和行业的自律加以限制,而彻底消除还仅仅是一个遥远的理想。但今天的问题在于“互联网”和新的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状况急剧地强化了。无论是流言还是奇闻,无论是视频还是自述,现在几乎可以不经过任何“守门人”而直接和公众见面,任何一个普通人由于技术的发展都可能变成“狗仔队”的一员,公众则由于在网络中的匿名性而增加了自己放纵自己的好奇心和复杂心理的可能性。结果是大家都齐声谴责的东西,却又是最轰动的东西。大家面对这种状况确实是感到难言的“暧昧”。因为我们很可能不仅仅面对的是不良的媒体或个人的挑逗,而且也面临着我们自己的复杂的两面性对于自身的挑战,面临着我们自身弱点的克服,这其实才是问题的关键。其实,仅仅靠对于我们自己的信心肯定是不够的,如何为互联网和传统媒体划定一些界限,确实是困难的问题。
同时,这些事件的事实的是非判断也会让我们原有的许多价值面临冲击。过去我们经常会认为揭露黑幕的人往往是无畏的斗士或者善良的普通人,但现在我们发现这些事件中揭露“黑幕”的其实是也是幕中人,他们其实是一些类似‘污点证人”的角色,其实是这些违反我们的道德的“丑闻”的参与者,由于没有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和对方反目的。这些人的使得“丑闻‘根本就没有一个正义的一方。被揭露的一方其实是违反了“浅规则”的道德,而他们双方都违反了我们的公共道德。而揭露者又往往以公共道德的捍卫者的形象出现,表示他们是出于一种公益的责任来揭露事实的。但其实他们和被揭露者有“共犯”的嫌疑难以摆脱。这使得公众在判断是非善恶方面面临着更多的复杂性,而这些事件又往往涉及一些被视为人性弱点的问题,使得事件本身的暧昧性变得非常强烈,媒体和公众在这样的状况下无法从我们的伦理观念上给出一种单纯的判断和理解。这往往造成了对于事物的看法上的混乱。我们对于整个事件可以以“丑闻’加以否定,但对于这里的个人也可以给予谴责,但给出深入的反思却非常困难。对于公众和社会也可能造成误导。
这些问题构成的挑战我们目前还难以找到完整全面的答案,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也还难以提供很好的借鉴。我们不得不在这样的复杂性面前探索一种对于问题的解决。媒体底线的确立和社会舆论的自觉可能是最重要的,但新的情况必然需要新思考和新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