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新闻中心门口,整齐停放着几辆蓝绿相间的出租车。司机李洪利戴着白手套,精神焕发地站在车门边,随时准备为从新闻中心出来的记者提供服务。碰到外国记者,李洪利也会用练习了很久的英语问他们:“May I help you?”(“我能为您做点什么?”)
李洪利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他发现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就发生了很大变化。除了环境面貌的改变外,“‘洋面孔’更多了!”他说,“奥运会期间,我的任务就是为新闻中心的记者和工作人员服务,也算是为奥运会作贡献,觉得很自豪。”
仅仅在一两个世纪前,北京这座皇城以及整个中国还以它的封闭性闻名于世。1793年,“中央帝国”的乾隆皇帝要求英国使节马戈尔尼向他行“三跪九叩礼”,并拒绝向海外开放。
而现在,外国电视媒体可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直播。境外报刊的版面上早已充满了有关奥运和北京的各种报道了。
英国《金融时报》7月9日的一篇文章关注的是北京的准备情况,它说:“奥运会的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当于世界杯足球赛的10倍……北京奥组委现在有9000个可能的应急方案要准备,在奥运会开幕前还要进行20万个小时的测试。北京2008年奥运会首席集成师侯杰瑞表示,来自40多个国家、10个机构的4000名技术人员,将按照北京奥组委提出的‘同一支队伍,同一个任务’的口号,为奥运会提供技术支持。”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7月19日报道说,中国政府已经开始认真对待污染问题,而且大部分中国城市的空气质量正在好转,下个月的奥运会很可能成为一次空气清新的盛会。
不少媒体还把视角投向了普通的北京人。奥地利《标准报》报道了“北京出租车司机的酸甜苦辣”。记者约瑟夫·戈尔德贝格尔写道:“我从出租车内的驾驶员服务监督卡上得知,司机姓马。他40多岁,长得胖胖的。马先生满脸堆笑,恐怕就连在北京街头堵车时还敢强行加塞儿的司机也无法抹掉他脸上的笑容。他的座位周围安装了防护栏,以防歹徒抢劫。马先生说,虽然他开出租车已经有15年之久,但是从未遭抢。”
墨西哥《宇宙报》6月22日的文章报道了北京的“著名的老年人”,记者辛迪亚·桑切斯写道:“清晨,老年人成为北京这座大都市的主角。7点,许多老年人聚集在公园里练习太极拳,做健身运动。北京的大多数公园景色都非常优美:枝叶茂盛的树木,色彩斑斓的花朵,再加上柔和舒缓的中国古典音乐,使公园成为老年人晨练的最佳场所。老年人的脸上挂着微笑,他们可以很慢地走路,自己掌握时间,而且受到尊敬。当他们说话时,年轻人永远会全神贯注地倾听。”
相信在未来的一个多月中,一个真实的北京将更加清晰地展示在全球几十亿人的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