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达突围背后的真相
——对话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
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涨及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2008年底大批小型代工型鞋企纷纷倒闭;与此同时,行业的优势品牌象百丽、亨达、奥康、达芙妮等依托资本和品牌的力量占据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中国鞋业集中度越来越高,行业洗牌已全面开始。
金融危机爆发后,亨达从品牌、研发、渠道、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积极应对,不仅保证了2008年各项经营指标的稳步增长,而且2009年1、2月份也超额完成了经营目标。2月24日,青岛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夏耕和副市长吴经建一行深入亨达集团考察金融冲击下青岛企业的应对措施。夏耕对亨达集团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和企业呈现出的良好发展态势表示支持。结合亨达的发展现状,夏耕在现场会上强调,品牌是产品信息的最大载体,是企业做强做大的关键,鼓励亨达以品牌建设为中心、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
金融危机与经济萧条之下,中国鞋企困难何在?如何破解中国鞋企差异化生存?3月下旬,“春天的脚步”中国财经媒体记者团专程赶赴山东青岛,探寻这家大型民营鞋企的生存之道,采访了亨达集团董事长王吉万。
危机也是转机
于清教:中国鞋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在金融危机下,一批小企业、小品牌将会被淘汰,外贸企业也转而寻求国内市场,谈谈您对行业走势的看法。
王吉万:就国内市场而言,我国拥有13亿人口,鞋子作为消费必需品,消费市场相当庞大;而且,我国一年四季分明,伴随着季节变化,产品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因素决定了中国鞋业市场点多、面广、量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这是鞋业行业最大的优势。
传统制鞋业对资金、技术、规模要求不高,三五台机器、三两人在家就可以生产,改革开放的政策也十分宽松。这不仅成就了大批中小型鞋企,还吸引了部分台资、港资、韩资等企业在南方沿海一线聚集。这些企业由于缺乏系统的后续资源整合能力,只能依靠代工赚取利润。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诸如单纯依赖资源型、法律政策不健全等,这些问题在中国传统制造业中尤为显著。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相关限制政策,如土地法规政策、新《劳动合同法》等抬高了行业准入门槛,也提高了企业运营成本,大大缩减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在国际市场,出口反倾销和国际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型企业而言更是雪上加霜。这些不利因素,迫使大批中小型鞋企倒闭或者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