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质量管理 >> 质量规划 >> 正文

世家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管理人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世家者,累世名家辈出之谓也。在土地流转变革中,也有几位“幕后推手”。

  小岗村民:按手印“大包干”

  谁也没想到,中国土地改革的“车轮”会由18个村民冒死推动。

  “如果干部倒霉坐了牢,我们就给干部送牢饭,如果真的杀头枪毙,就把他小孩养活到18岁。”1978年冬天的一个下午,小岗村的18位农民在一张分田到户的“秘密契约”上按下鲜红的手印,保证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从此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大包干”这种家庭联产承包制度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最终上升为中国农村的基本制度,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

  现任小岗村村民委员会副主任的关友江,是唯一一位仍在村里任职的“大包干”带头人。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关友江感慨万分:那时每年收的粮只够4个月吃,村上的农户都出去要过饭。

  正所谓穷则思变。当年村里有些人觉得这样下去不行。“61年,我们这里搞过一段‘包产到户’,还没见成效就停了。78年秋天,老人们又提出能不能再分着干呢?”关友江说,起初他们就分2组,效果不行;再分成4组,依旧不见好;继续往小分,分成8组。“我和2个内弟组成一组,也就和单干没什么区别了。”据关友江介绍,这段时间其实非常短,从产生念头到按手印前后就1、2个月。

  而至于为什么要按手印,关友江则表示,当时村里有生产队长、副队长、队会计3个村干部,“分开单干毕竟是冒险的,所以大家写个‘约定’,算是安抚村干部的情绪,也不让他们单独承担责任。”

  虽说关友江等人“大包干”是秘密进行的,但79年这种方式已经开始见效,自然就瞒不住上面。关友江至今仍对时任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的“开明”念念不忘,“当时如果有一个人出来干扰,我们也就没有今天了”。

  而与此同时,四川、贵州、甘肃、内蒙古、河南等一些社队也同样采取了类似小岗村的做法,效果也很好。

  1980年春夏之交,中央一些领导人先后到云南、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区农村调查。5月31日,邓小平发表讲话,谈到“农村政策放宽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些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时年9月,中央下发75号文件,允许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存在,农村改革自此进入大发展阶段。

  杜润生:一锤定音包产到户

  20世纪80年代,作为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杜润生带着一帮年轻的后生们,坐在颠簸的吉普车里,生龙活虎挺进农村做田野调查。

  多年后杜润生反思土改,他说,在土改中消灭富农的政策需要重新评估,“我们应承认,当时土地改革对保护劳动者财产利益,没有严格依法执行,留下了不利影响。中国长期的皇权统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从来不讲保护个人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影响所及,今日实行市场经济,也难以确立交易信用。”

  当时,在农业合作化问题上,杜润生与毛泽东有明显的分歧:杜润生认为,土改之后,农民才从地主那里获得土地,成为自己的财产,自然要求独立自主地经营发展。即使贫农有生产上的困难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私有权拱手相让。而当时毛泽东的想法是先改变所有制再发展生产。毛泽东对农村的改造思路依据是资本主义前期的工厂手工业过程,即从个体手工业变成手工工场。但杜润生私下认为工业和农业不一样,土地是分散的,不可能把大家聚到一块土地上。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唯唯诺诺的人和一个顽固强悍的人,都无法解决这种相持不下的局面,于是,杜润生以其对农村现实的了解和有线妥协的圆通,打破了当时的僵局,加速了土地改革的进程。

  但事情进展也并不顺利,期间,杜润生经历了许多磨难,也被许多人泼了冷水。但杜润生坚信,农民要求包产到户是不可抗拒的。

  1981年春夏之交,杜润生组织了17个联合调查组,分赴15个省调查包产到户。来自安徽的调查组报告说:包产到户是“农村的曙光,中国的希望。这一年全国有161万个生产队包产到户,占生产队总数的 32%。

  一年后的冬天,杜润生所在的研究室根据中央精神起草了一锤定音的“一号文件”,正式肯定了土地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结束了包产到户长达30年的争论。

Tags:质量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