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质量管理 >> 质量规划 >> 正文

生产管理发展简史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工厂制度产生以后,社会的基本生产组织形式从以家庭、手工工场为单位转向以工厂为单位,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企业内部的分工日益细微,协作更加广泛。大量的管理经验及实践,为建立早期管理理论打下了基础。

  对早期管理理该首先做出贡献的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他在1776年写了《国富论》一书,系统的阐述了劳动价值论及劳动分工理论。他的这本书是生产经济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在亚当·斯密之后,一位英国人查尔斯·巴贝奇扩大了斯密的观察范围,提出了许多关于生产组织和经济学方面带有启发性的观点。在生产管理的发展史上,弗雷德里克·W·泰罗毫无疑问地是个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作为研究考察领域的生产组织、劳动控制、设备装置与生产控制的创始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在泰罗以后,困扰着认真调查研究者的另一个难题是大规模问题的复杂性。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要借助于数学方法。F·W·哈利斯在1915年作了数学分析的尝试,他最先发表了简单情况的经济批量的模型。

  当前出现的一般生产领域活动的高涨,是以20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发展作为开端的,这两个发展成为未来的基础并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一个是沃尔特·休哈特(Walter Shewhart)在1931年对统计质量控制的发展和它在工业中的应用;另一个是1934年在英国工作的L·H·C·蒂皮特对工作(劳动)抽样理论(确定各种延迟、工作时间等方面标准的取样程序)的发展。

  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当代生产管理的概念、理论和技术开始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统计质量的概念发展迅速,在产品质量控制中广泛地应用;二是引用了线性规划,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大规模线性规划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三是其他的数学方法也发展起来。例如排队论在生产线、机器保养等方面得到了应用。还发展了一些新的、更现实的库存模型。

  现在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以前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管理模

[1] [2] 下一页

Tags:质量管理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