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抑制“两高一资”及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品出口,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商务部由此发布的加工贸易禁止目录,也必然加大对出口减速的影响。
今年一季度,广东进出口总额为1499.3亿美元,增长14.3%,低于全国进出口增幅10.3%。
其中,出口增幅同比回落11%,且低于全国23%的增幅;2月份出口增长4.1%,低于1月份26.3%的增幅。同期,我国外贸出口增幅也从去年的20%左右跌至6.5%,工业企业增加值涨幅创下2006年12月份以来的新低。更多的数据表示,包括广东在内的中国贸易经济总体呈现出口减速、进口提速的趋势。
持续低迷的美国经济也在影响中国,更由于广东企业的出口对象多为欧美国家,珠三角的加工制造业早已站在凛冽的寒冬,随着日益涨价的成本可谓雪上加霜!
无不涨价的成本之殇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提供的数据,至2003年末,中国有99%以上的企业属于中小型企业,这个比例至今没有改变。如果我们将加工制造业都总结为传统产业,应该说,缺少真正强大的、有持续发展能力的大中型企业,应该是广东乃至国内经济社会的真实现状。目前,普遍面临着核心技术与管理创新能力的不足,也由于自主品牌混杂,造成国内知名品牌不多,驰名世界的品牌更是少之又少的现状。
在社会生产力和其他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明显的人力、土地与资源供给优势,投资加工贸易是改革开放之初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投资选择。珠三角充分挖掘并利用地缘、政策与资本的多种优势,率先快速地实现了地区工业化。
不过,最近数年前述优势渐趋消失。一项调查表明,仅就成本考虑,自去年以来,珠三角制造业成本总体涨幅平均为20%,46.9%的企业认为这将使制造业企业盈利减少而面临亏损,33.8%的企业预计未来两年内将有约20%的企业因此结业,30.6%的企业更悲观地判断至少会有三成企业会倒闭。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原材料和能源方面的涨价压力外,企业面临的另一个主要的问题则是需要给工人增加工资。为什么在面对原材料和能源涨价已经持续了近四年之后,《劳动合同法》的颁行如此地牵动中国企业的神经呢?这或许从事实上说明了中国加工制造业掩盖其牟利原罪的最后一片遮羞布已被官方扯去,死的原材料可以切薄砍短、短斤少两,活的人力不再可以任意宰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