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企业界曾经狂热地炒作迈克尔•波特,这位“全球竞争力之父”。凡是听过波特演讲、看过波特著作的人都明白,波特的宏大理论其实是在构建一套普适性的道理,在这些道理面前,我们只有遵循、模仿、学习。时间流逝得很快,今天,我惊讶地发现,波特的竞争战略似乎不太适合中国的市场环境,由此导致中国为数众多的企业家一边念叨着波特的理论,一边把这些理论随手扔到了垃圾堆里。
中国企业的战略模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企业战略的一个异数。比如要多元化还是专业化?是走成本领先的道路还是差异化竞争?这些涉及企业发展战略的问题,标准的企业管理理论的答案肯定是专业化、差异化。这也是波特理论的要义。
但是迈克尔•波特肯定没有想到,在目前的中国市场环境下,这或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中国的企业家们比波特更了解中国社会的实际,了解中国的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即便波特在讲台上演讲得口干舌燥,即便波特怎样的苦口婆心,中国的企业家们在献给波特热烈的掌声之后,依然我行我素地走在中国的市场里,坚持把多元化、同质化进行到底。
多元化在中国是个伪命题
在中国,企业的多元化和专业化之争,是一个伪命题。
在制定战略的过程中,企业需要解决三大核心问题:第一,我们应该从事什么产业?是一种还是多种产业?第二,在特定的产业内,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如何设计职能战略以达成这个目标,这是更为具体的执行层面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比较流行的观点是专业化要优于多元化,尤其是非相关多元化。在《追求卓越》第十章“不离本行” 中,作者用大量的案例来说明企业进入非相关多元化领域的困难程度;在上世纪90年代IT发展的黄金时期,GE的杰克•韦尔奇认为通用的文化不适于IT行业的文化,因此GE没有从事非相关多元化,此事被很多人称赞不已。国内企业如联想收缩业务领域、TCL在IT领域的不尽如人意,似乎都在提醒中国企业要认真按照国外的战略理论重新定位。
但中国的现实没有这么简单。一部分中国企业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国内外企业经营环境的差异很大,如果国内企业按照专业化的战略运作,不仅做不大,恐怕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
与此相关的道理正在一层层展开——
第一,中国政府对企业提供相应的保护扶植政策。其中,中央政府对于国内实力较为强大、品牌价值相对较高的企业提供保护扶植,地方政府对于本地有发展前途或者实力较强的企业也有很多优惠政策。表面上看,这些政策有利于企业迅速发展壮大,但这肯定伤害了相对弱小的竞争对手。毫无疑问,一家获得政策支持的企业在进入新的竞争领域的时候,速度可能会快得多。在这种市场环境中的企业,如果完全按照那些专业化理论来经营,未免就过于书生气。
第二, 各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问题历来就让企业家们头疼。区域之间贸易壁垒存在的原因在于目前政府官员的选拔机制。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部分政府官员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首先要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做出业绩。业绩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当地的GDP,而GDP的高低由当地企业的实力所决定。政府官员为了出业绩,就会扶持当地发展较为不错的企业,为了招商引资也对外地企业给予贷款、税收等方面的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