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日本的学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所以中国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集聚效应:城市发展的内涵
日本国际开发中心研究员周牧之是这次中日调查团的日方负责人,他认为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对工业生产活动以及信息生产活动至关重要。他说,十几年前,日本对此的认识也曾经是缺乏的。
日本重工业化时期的制造业高度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大城市圈,尤其是集中在四大城市圈临海部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1960年仅占日本国土面积2%的四大临海工业带占据当时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30%以上,占国土面积12%的四大城市圈更是独占了工业生产总值的70%。从这一数字中可以看出工业化时代的制造业强烈地倾向在大城市圈周边分布。
然而当时的日本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从国土均衡发展的理念出发以向地方圈进行工业分散作为国土政策的第一目标。结果虽然一部分工业生产功能分散到了地方圈,但实际上今天日本GDP的近八成仍然集中在四大城市圈。这是因为服务业和信息业集中在这些大城市圈内。这些新崛起的产业更具有城市经济的属性。今天的日本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的重要性。
日本专家认为,与日本相似的政策在中国也曾发生过。比方说以乡镇企业为核心的农村工业化,这是在农村也能进行工业化的错误认识下进行的一场席卷全国的大实验。20年后的今天,乡镇企业成功的地区、失败的地区已经泾渭分明。总的来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效果比较好,这是因为这两个地区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功能比较强。
中国应该形成大城市圈的概念了
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杨朝光表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应该形成大城市圈、大城市群概念了。以前我国就曾有过类似概念。比如,上海、江苏、浙江一带就分别有上海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地带等不同提法。“十五”规划讨论中,也涉及到城市圈这一概念。中国加入WTO,就意味着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没有城市圈的形成,没有人口、产业的集聚,在未来国际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实现大城市圈、大城市群,也可以说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表现。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需要形成的一个新概念,也是当前应该着重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