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专家表示,中国在向城市化的迈进中究竟是选择大城市、还是选择中小城市模式。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城市化发展模式必须从中国的人口密度的要求、发展效率的要求、工业化的要求、信息化的要求、服务业成长的要求等方面来考虑。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有着强烈的大城市区位指向。对工业而言,它需要城市功能的服务、需要大规模的工业基础设施支持、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产业集聚的效益、需要紧靠它的最大用户――大城市,凡此等等。这一切决定了工业分布的大城市取向。1960年,在日本重工业化的鼎盛时期,仅占国土面积12%的所谓东京、大阪、名古屋、福冈这四个大城市圈独占了日本工业生产总值的70%。分布在四大城市圈中的所谓四大临海工业地带虽然只占国土面积的2%,但其工业生产总值却占日本全国的30%以上。
关于信息化对城市化发展的影响,有人认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们不再需要大城市,甚至城市,大家都可以住在乡村,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享受现代版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日方的专家认为,信息化将使大城市在信息交流、信息产业发展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信息经济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信息载体之间的接触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大,即接触的经济性大;一是速度的经济性大。最大限度地实现这两个经济性的最佳途径就是促使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尽可能大量地聚集在同一个空间,这样可以便捷地进行互相交流、实现高速的信息生产。可以说大城市在信息经济时代具有明显的优势。工业化时代,日本的工业向东京、大阪、名古屋、福田等四大城市圈进行了高度的集中;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日本的信息产业正在向东京大城市圈一极进行集中。日本的经验充分说明了信息产业的大城市取向。
服务产业是城市经济。城市规模越大,就意味着用户基数越大,服务业的商机越大。特别是日常利用频度较少的服务业、较特殊的服务业只有在大城市中才能得以生存。因此,只有在大城市,门类齐全、高度配套、分工细致、功能明晰的服务产业才会有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发展效率的要求。工业化后发国家首先需要的是效率,它需在很短的期间内走完工业化先发国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因此,它不得不选择大城市的发展模式来加速它工业化进程的效率。工业化后发国家劳动力的转移是跳跃式的,农村劳动力从全国各地直接涌向大城市的倾向较大,农村劳动力直接进入各类现代化产业的情况普遍。日本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