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宣布,从即日起到9月10日止,本市面向全市企事业单位征集“爱心岗位信息”,以帮助四川地震灾区求职者来京就业。这些岗位的月工资将在1000元以上,而且有住宿条件。预计此次行动至少将帮助1000名灾区求职者来京就业。
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社会掀起了一场空前的慈善热潮,个人、企业慷慨为灾区民众捐助钱物。不过,要看到的是,对灾民而言,震后的紧急捐助可以救急,但不能救长远,是“输血”,而非“造血”。短期的社会捐助,对救灾有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事实上,任何一场灾难,灾区的复兴与灾民的幸福,绝不可能单纯依赖“他救”,政府的拨款和民间的捐助之外,更需要灾民的“自救”。然而,四川省人大代表谢元鲁最近在他的一份建议中披露,数十万灾民长期居住在临时居所,无所事事,完全靠国家和社会救助维生,一些灾民成天打麻将或闲逛吹牛,生活无聊,职业无着。(7月23日人民网)显然,这种情况若长期持续,很容易导致依赖心理,消磨灾民挣脱困境的“自救”冲动。
不劳而获就没有成就感,没有成就感就没有尊严感;没有尊严感,又何谈幸福。震区的灾民需要安定的生活,但更需要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会让他们更有尊严、自信和幸福感。就像开“北川成凤”饭店的那对夫妇,他们仅仅靠着几千块钱,就下决心来京闯荡。工作着的人才是快乐的、充实的,工作才能让灾民用自己的头脑,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创造幸福。
所以,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雪中送炭,为灾民征集爱心岗位,善莫大焉。对政府的号召,北京企事业单位理当积极响应,将爱心岗位征集视为另一种十万火急的“救灾”,和当初捐款捐物一样加以重视,拿出最大的真诚与善意,尽到“企业公民”的责任。
可以看到,此前,一些地方的企业已经启动了帮助灾民就业的行动,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鼓励企业吸纳灾民就业的财税优惠政策。但总体看来,这些还远远不够,帮助灾民就业的社会行动,并未形成大规模的声势,尤其是灾民异地就业,像北京这样由政府出面统一组织、筹划的灾民就业行动计划,还比较少见。
当下,灾区缺少就业机会,而灾区周边又属于西部不发达地区,就业机会也有限。对此,东部发达地区责无旁贷。如今,按照国家的救灾工作布局,很多省市对口支援灾区的县市,对口支援不仅意味着资金、物资、技术的“输血”,更应包括建立帮助灾民就业、创业这样的“造血”机制,让灾区民众不再一味被动等待施与,而是积极释放出自己的能量和创造力。如此,将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因此,建议更多地方像北京这样,把促进灾民就业纳入政府行动。提供工作机会,这不仅是要解决灾民的生计,更是为了让他们在精神上“站起来”,使其真正走出灾难的阴霾,不再沉湎于失去亲人的痛苦,而是树立起对未来的信心,并开始人生的新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