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高级财务经理人的此岸与泊来品CFO的彼岸之间,横亘着一条从制度环境、文化价值和知识背景都迥然各异的巨大鸿沟。
通往巅峰之路
“中国的CFO太少太少了,”软银亚洲合伙人周志雄不住地感叹,“中国企业需要大量的职业CFO,而且这种需求还会逐步增强。 ”
“CFO这个新生群体的诞生,是公司财务职位的革命。”10年前,美国著名商业杂志《财富》,在一篇题为“超级CFO”的封面文章中,对CFO过于短暂的历史,作出了一个并不夸张的定性描述。
一方面是国内为数不多、动辄几百万美元的年薪甚至几千万美元的股票收入、衣着光鲜、权力显赫的CFO阶层;另一方面,像前文提到的武学东、肖旭东、家云燕等一大批中国的高级财务经理人却面临难以突破的职业天花板。在高级财务经理人的此岸与CFO彼岸之间,横亘着一条从制度环境、文化价值和知识背景都迥然不同的巨大鸿沟。
中国CFO是怎样炼成的?在通往巅峰的道路上,先行者们有何独门秘籍?我们对中国的CFO阶层类型做了一个粗浅的梳理,以资后来者鉴照。
“资本飞客型”
今天的企业都不得不在全球化浪潮的裹胁中生存。从业务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到管理国际化,一波波方兴未艾。熟悉国际资本市场的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投资银行家成为许多企业CFO的最佳人选,我们称这类CFO为“资本飞客型”。在国内CFO人才稀缺的今天,“资本飞客型”CFO尤其居多,他们中的代表有新浪CFO曹国伟、搜狐CFO余楚媛、百度CFO王湛生、原中海油CFO邱子磊和平安CFO张子欣等。
“在中国对CFO的理解是很狭隘的,美国也只有上市公司叫CFO,很多CFO不是管财务的,只是一个公司职位。其主要工作是通过财务手段进行战略性的部署,另外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卖公司,把公司推销出去。做收购,中国没有几个公司比新浪做的好,这才是CFO真正要做的。”新浪CFO曹国伟对这一角色的理解,可谓一语中的。
上世纪90年代初,拥有复旦大学新闻学硕士学位的曹国伟放弃上海电视台的记者职位,远赴美国攻读金融学硕士。1993年进入美国硅谷的普华永道做审计,曹国伟很幸运,因为那是硅谷最疯狂爆炸的年代,在那里几乎天天可以碰到其他地方一辈子都碰不到的,频繁的兼并和上市。
“我1999年进入新浪,几次较大的收购都是由我主导。有些人专门做收购,但没有几个收购成功,除了市场机遇之外,还有一个经验的问题。”在美国资本市场历经风雨的曹国伟,在新浪CFO的位置上驾轻就熟。“能不能抓住机遇,一要看你的判断,还有就是在执行过程中的执行能力。”
有着类似经历的搜狐公司CFO余楚媛,从香港理工大学会计系毕业后,曾任安达信中国区总裁、合伙人,后又任美国DJ投资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几经辗转,成为搜狐公司CFO之后,她从资本层面对公司战略进行战略重组,几次漂亮的收购都在默默地为搜狐的战略转型开路。
资本飞客型CFO们的优势主要在于娴熟的资本运作能力、宽阔的国际化视野、先进的管理思想以及与公司业务相结合的战略能力,此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们在资本市场积累的人脉。
新近百度在美国的成功上市,很大程度上源于其CFO王湛生在海外资本市场积累的经验和在美国资本市场的人脉网络,因为现代化华丽衣装下的华尔街,其实是一个很传统的金
融市场,投资的风险让这里的人们更相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