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年,美国思图尔特财务咨询公司,推出能够反映企业资本成本和资本效益的经济增加值指标,并将 EVA 注册为商标,专门从事 EVA 应用咨询和推广。思图尔特公司认为:企业在评价其经营状况时通常采用传统的会计利润指标存在缺陷,难以正确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因为忽视了股东资本的机会成本,企业赢利只有在高于其全部资本成本时才为股东创造价值。前不久国资委业绩考核局表示,国资委计划在业绩考核体系中引“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对企业的评价将考虑全成本的概念,包括各种资源的消耗。因为资源消耗得越多,相应经济增加值就越低,所以利用 EVA 这个考核工具,能更有效地发挥企业在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方面的作用,提高全社会,尤其是中央企业增强节约的意识,进而把它转化为自觉的行为。经济增加值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优越性,然而实证研究的结果如何?实践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运用?应是目前有关 EVA 研究的重点,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经济增加值是一个衡量全要素生产率的价值指标
(一)理论内涵上的优越性。经济增加值是指企业税后经营利润减去全部资本成本,是一个考虑了资本机会成本的经济利润概念。美国管理之父 Peter Drucker 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撰文指出:“作为一种度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指标 , EVA 反映了管理价值的所有方面……”。这一看似简单的思想,在我国目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中,许多公司具有很强的规模膨胀动机,通过资本市场“圈钱”盲目进行各种投资,只考虑了经营多元化可能会带来的利润和风险的降低,却对资源的使用成本重视不够,从而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导致股东财富的大量流失。
(二)与剩余收益不同, EVA 在计算过程中,对 GAAP 中因谨慎性原则和权责发生制的运用而对经济实质有所扭曲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调整,包括对资本的调整和对经营利润的调整两个方面。对资本的调整主要针对出于谨慎性原则将一些实质上的资本支出予以费用化处理的项目如研究开发费用、商誉的摊销等;对这些支出由费用向资本的调整,使企业管理者乐于进行利于企业长远利益的投资,更注重长期业绩,而不是只关心短期内的会计收益,从而真正做到从股东的利益出发。对于基于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会计利润的调整,能防止管理者出于个人利益或者公司的融资需要而进行各种盈余管理,从权责发生制向现金制的调整能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利润的人为 * 纵。
(三) EVA 本质上与净现值( NPV )是一致的,采用 EVA 作为业绩的衡量指标,有利于将项目的投资决策与之后的经营业绩衡量一致衔接。我们在投资决策中往往运用现金流量,考虑风险调整后的全部资本成本,计算出投资项目的 NPV ,并以此为依据进行决策。但在项目投产后的经营过程中,传统上却用会计业绩指标衡量,使前期的投资决策依据与后来的业绩评价相脱离,从而遭到诟病和批评。
尽管 EVA 具有以上理论上的优势,但是相关的实证研究成果,却没有得出思图尔特公司所鼓吹的与公司价值高度的价值相关性。 Shimin Chen and Dodd,2001 的一篇研究经营收益、剩余收益和 EVA 与股市回报相关性的文章发现,尽管 EVA 在经营收益、剩余收益基础上具有增量信息,但是其信息增量却小于剩余收益,同时在三者中相对信息含量(即价值相关性)是最低的,经营收益最高。这一实证研究结果与 Biddle et al , 1997 ; Chen and Dodd , 1997 的研究虽然方法不同,但结论却是一致的。文章指出了可能的原因,一是未经审计的剩余收益和 EVA 等经济指标不能得到市场对经过审计的会计收益指标同样的认同;二是 EVA 尽管具有种种理论上的优越性,但由于其进行会计调整和资本成本计算的复杂性、高成本,使实践中的运用得不偿失;综上所述尽管出现过许多因采用 EVA 概念引来高额股市回报神话的案例,但是大多数实证研究结果并不支持思图尔特公司所宣扬的 EVA 会带来高额股市回报的观点。
二、经济增加值是一种先进的公司价值管理理念
尽管 EVA 没有为资本市场提供更高价值相关性的信息,但是“扣除所有资本成本才真正创造了股东财富”这种财富理念,会引导所有公司员工和管理者共同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将目标收敛到为股东创造财富上,提高公司的经营效率,同时将管理者和股东的目标协调一致,从而降低代理成本。 Biddle 等在 1998 年的一项研究中对采用类似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的 40 家公司,通过配对样本方法对采用这一概念前后几年公司的投资行为和经营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检验发现:
1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这一概念后会有更多的资产处置,同时新的投资减少。这说明采用剩余收益概念后公司管理者在决策过程中更加重视资本的成本,从而处置不能补偿全部资本成本的资产,而新的投资项目预计的收益必须能够补偿全部的资本成本,只进行真正为股东创造财富的投资。
2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这一概念后会更多地进行股票回购和支付现金股利。这一结论表明,采用剩余收益概念公司的管理者在行为上与股东利益趋向一致,较少进行没有效率的盲目投资,不再企图通过扩大公司规模增加自己的影响力,而是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角度出发,只进行有效率的投资,当投资机会减少时,将多余现金流反馈给股东,以此向市场传递信号,表明代理成本的降低。
3 、采用剩余收益概念的公司,在采用这一概念后全部资产的周转率提高。说明当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被全体员工接受并得以贯彻之后,资本成本得到全面重视,注意到所有资源的使用都存在成本,通过提高资产周转率,提高了经营效率。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 EVA 等剩余收益概念的运用会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股利发放政策及经营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提高了公司的经营效率、降低了代理成本,从而增加了股东财富。
三、经济增加值在我国实践运用中的思考
(一)作为传统业绩衡量指标的补充
目前世界上已有 300 多家公司采用 EVA 这一价值衡量和管理概念,包括众多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业绩衡量指标,思图尔特公司所鼓吹的高价值相关性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支持。 2000 年,思图尔特财务顾问公司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了 EVA 排名,银广夏名列最具财富创造的上市公司第 14 位。银广夏事件曝光后,更使人们对 EVA 产生了怀疑。尽管 EVA 在理论上具有很强的优势,但是由于在实际运用中要进行一系列的会计调整,实际 * 作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难度,由此带来过高的执行成本也会导致实践运用中得不偿失,而且各种项目的调整也容易被人为 * 纵,产生新的信息失真现象。此外,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资金成本的获取比较困难,准确性也难以得到保证。 EVA 指标的全面运用应当慎重,目前财务业绩的衡量和评价仍应以传统的会计收益指标为主, EVA 只能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补充披露。
(二)对 EVA 的计算、调整过程及披露进行及时的规范
EVA 的计算过程中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 1 、经营利润和资本的调整计算; 2 、资本成本的确定; 3 、全部资本中负债和股权资本比例的确定。对营业利润和资本的调整,思图尔特公司提出的调整项目共计有 160 多项。 Samuel C. Weaver 2001 一项关于 EVA 实际运用情况的调查中,通过对 73 家采用 EVA 公司的问卷调查发现,被调查公司平均调整 19 项,其中最少的 7 项,最多的 34 项,公司因对调整项目理解及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做出了不同调整,即使属于同一行业,公司的调整也很不同;而对于计算股权的资本成本虽然都采用 CAPM 模型,但对市场风险报酬率的估计 65.5% 的公司用 6% , 6 家公司从 5% 到 7.3% 不等,还有一家公司从内部计算得出 1.2% ;对负债和股权比例的确定有的公司以账面价值为基础而有的公司以市场价值为基础。可见实际运用过程中,涉及 EVA 计算的每个方面均有较大差别,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依据, EVA 也就不具有可 * 性,公司之间的可比性更无从谈起。因此防止有的公司利用 EVA 进行人为炒作,甚至有意利用 EVA 指标误导投资者,损害某些不知情投资者的利益,应当针对采用 EVA 价值体系的公司,尤其是中央企业的业绩考核体系中真正引入经济增加值以后,及早制定有关计算和披露规范,进行相应的管理。
(三)及早引入 EVA 考虑资本成本这一科学的管理理念
尽管在我国目前 EVA 的全面运用条件并不成熟,但“扣除所有资本成本才真正创造了股东财富”这一理念对促进管理者和员工重视资金的使用成本并提高利用效率,从而节约资源,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一种不考虑股权融资的隐性成本,盲目“圈钱”追求规模扩张的倾向,这一理念的提倡无疑会对这一势头有所遏制,引导企业重视资金的利用效率,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因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资本市场发展不够完善的前提下,采用严格计算并全面贯彻的 EVA 管理体系,不一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但是可以遵循重要性原则制订的规范中考虑只进行最必要的项目调整,影响较小的则不进行调整。资本成本可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统一市场风险回报率,每个企业只计算一个综合资本成本,不需细化到每一个 EVA 中心,关键是让管理者和员工及早接受这一价值理念,重视资源的使用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