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战略转型的理性透视
专访和君创业研究咨询公司执行董事长李肃
在中国,梦想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实在太残酷,有的企业刚到咿呀学语的年龄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别人胃里的食物。而目前众多企业执着战略转型的目的,正是为了摆脱这样的命运,使自己的企业基业长青。
到底该选什么产业?
企业战略转型中,到底该进入什么样的产业?这是企业家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和君创业的观点是:
第一,要看这个产业的规模。不够规模的产业不可能成就一家大的公司。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是在一个有规模的产业之中成就的。
第二,要看这个产业的结构。我们有时会犯常识性错误:选择产业时都选择成长性很好的产业。但实证性的分析证明:高成长产业并不意味产业中的厂商生活得最好,而一个长期没有成长的产业里却有许多做得好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而中国的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20%以上的成长,未来也一定更好,但中国旅游企业却没有赚钱的。这是由这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结构造成的,无序竞争的局面根本不适合大公司生存,所以国旅和中青旅这样的企业都不赚钱。
第三,盈利模式。你进入这个产业有没有现实的盈利模式?这个产业的利基总量到底有多少?在这样的总量中,你需要投入多少?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才能达到什么样的市场份额?赚取多少利润?不能凭定量就说IT产业好,你要有模式能赚钱才行。
第四,这个行业的资源和资产是如何分布的。如果进入石油业,一定要研究油田是如何分布的,如果你没有资源就不要进去。
第五,这个行业的管制情况是怎样的。政府这方面的产业政策是怎样的,都会影响行业的结构规模和利基。也不能只看这个行业现有的地位,一定是看它在结构变迁中处于什么位置,是处于变革中的领导地位,还是被淘汰的地位。
第六,这个产业的技术走势。这个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如果进入这个产业,你能不能通过并购等方式拥有这个核心技术或者未来的核心技术?这也是必须考虑的。
除此之外,在进入一个产业之前,还必须研究目标行业和现在行业之间的协同和呼应。
转型成功靠什么?
当企业选定了自己的产业方向以后,就开始了战略转型的过程。李肃认为:企业战略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还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工程。企业战略转型一旦失败,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谁又能抓住这次产业重组的机会,找出真正的产业的立脚点,组成一个真正的领袖企业?这给中国所有企业提出了问题。
在企业转型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当然是战略的制定和组织的保证。战略是方向,组织是战略进行的保证。组织是指企业的内部运行机制、结构优化、权责分配及组织控制系统的设计等。
除此之外,企业转型还要关注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文化才是战略落地的保证。中国企业家,特别是很多民营企业家特别“牛”,因为他过去的成功都是靠他自己一个人拳打脚踢干出来的,“我能从没有一分钱发展到现在的几个亿,我就能从现在的几个亿发展进入世界500强。”很多老总把自己界定为那种无所不能、不依靠别人的、自己决定企业一切的“神”了。但如果一个老板不能把自己从创业型企业家转型为企业的领导者,不能由一个人决定企业的命运转向企业家团队决策,企业就难以持续发展。
而且因为中国的环境与国外不同,国外只要你有了战略就一定能找到合适的人,因为人力资源已经社会化了。但中国不一样,没处去找专业化人才,而且人与人之间还没有统一的意识,即使你招来了,也不一定能用。引进国外人才目前看也指望不上,很多企业都试过,但“水土不服”很严重。所以人力资源问题是企业必须认真考虑和解决的。
企业文化方面,中国过去的市场是投机市场。而投机市场在企业身上打下了深深的投机文化的色彩,这就是一种“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的游击队意识。民营企业要持续存在和发展,必须持续进行文化变革与创新。最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企业持续存在与发展的理念依据,即重新思考企业的使命与追求,重建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
还有,许多民营企业的一个现实状态是:老板在外面接受了许多新观念,回到企业对员工讲,下面的员工觉得老板的话越来越听不懂,在说“鸟语”!而老板又觉得下面的员工悟性不足,听不懂自己的话,是“猪”!所以就出现老板在天上飞,员工在地上爬,彼此达不成共识的状态。于是企业的文化与战略难以落地,企业的文化理念与员工行为严重背离,企业分权分利就分心。因此,文化的变革与创新是企业转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没有文化支撑的企业战略根本无从落地。
当战略、组织、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有保证的情况下,再把企业的决策和控制能力提上去,再解决企业的信息化和营销等内部管理问题。
先有思路 后有出路
李肃认为:无论哪一种类型的企业转型,都必须先有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然后还必须拥有资本、资源、产业和管理四个方面的能力,才能使企业成功转型,五个方面缺一不可。
但每一种转型模式最先拥有的能力却是不一样的,而无论你先有什么都必须经过以企业家为中心的一个循环,你才能成功转型。作为企业家,你对此的思路必须是清晰的。
比如德隆的转型模式是这样的:他先拥有资本,由于资本能力强,开始进入产业进行整合,并购了几家企业,在某些产业做到了中国第一,有了概念,于是被资本市场看好。这时,他们发现光有空概念没用,自己缺的是资源,比如:上游产品番茄没有流通通道,于是并购汇源果汁,并购不成又与新中基联盟。这时必须还要关注新的管理模式,才能出利润,才能对资本有进一步的影响。
而四通以前的路径一直是:企业家—资源—资本—产业—管理,当企业循环到产业和管理时却出现了路障。所以四通一直在寻找能长远发展的产业,而在正确选择产业的基础上,再加强内部管理,从而进入一个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