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财务管理 >> 成本管理 >> 正文

比亚迪:成本杀手的涅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曾被视为“中国制造”典范的比亚迪,如今正在寻找新的杀手锏

  大批工人踩着兴奋的步点,身边放着料筐和架子,空气中弥漫着怪气味,那些经验丰富的老手不停地指挥、催促下属,同时解决新问题。这曾是比亚迪有限公司电池车间拉浆工序的生产场景,而现在,一切都被清晰、简单、洁净的生产线所代替。

  比亚迪赖以起家的充电电池曾是日本厂商一统天下,其占据全球市场90%左右,创始人王传福把成本概念发挥到了极致,终于杀出一条血路。王砍掉成本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挑战大生产线模式,将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分拆,把低成本人力与关键生产线结合。2002年比亚迪进入汽车领域之后,这种“技术密集+劳动力密集”的模式也延续过去。

  “在中国如果不懂利用劳动力,盲目追求自动化、机械化是没有意义的。”王传福曾如此放言。有人算过一笔账,比亚迪一条日产10万只锂电池的生产线,需用工人2000名,设备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而日系全自动生产线所需工人200名,设备投资1亿美元。分摊到每块电池上的成本费用比亚迪是1元人民币左右,日系厂商约在5、6元。

  这种低成本运作方式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容易复制,价格优势仅是生产最末端环节的体现,王传福认为80%的成本都在设计环节决定。分解生产线需要庞大的技术改造工程团队,才能跨越品质门槛,并保持灵活性,以便推出新产品时,不用像日系电池企业耗巨资投建新生产线,从而再次获取潜在成本优势。

  类似的“成本智慧”渗透进每一环节,比亚迪第一项产品镍镉电池需要大量昂贵的镍片,王传福通过改造电池溶液的化学成分使镀镍片也不易被腐蚀,可以代替镍片使用,据说当年这一项改进就砍掉了单项原料成本的9/10。

  凭借比主要竞争对手日本三洋平均低40%的价格切入市场,比亚迪在2002年成为仅次于三洋的全球第二大充电电池生产商。同样的成功延伸到手机部件制造领域,比亚迪获取了来自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波导、联想等手机大品牌的稳定订单,根据其2006年中期业绩显示,手机部件已是排名第一的业务。

  然而,王和他的团队都意识到,成本已经不再是制造业的完美动力。

  “成本是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的弹性概念,但是下降一定程度,它就表现为刚性的。”比亚迪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治冰说,“刚性出现之后,发展加速度就慢了,而且有可能反弹”。深圳目前就有20多家生产锂电池的企业,其中最强悍者是深圳比克,这家成立于2001年的公司几乎完全复制比亚迪模式,从成立之初就保持每年300%的增长速度。这些新进竞争者相互追逐,给比亚迪的价格压力可能不会弱于当年它对三洋的影响。

  2005年底,比亚迪整体电池业务赢利已经大幅下降,毛利率由过去的26.5%下降到22.4%,锂电池销售同比下滑了40%。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