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财务管理 >> 资金管理 >> 正文

加强和完善现金管理的几点思考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现金管理是我国一项重要的金融调控手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现金管理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现金管理的思路、重点、模式、措施已经滞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亟待加强和完善。

  一、现金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规制度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现状。我国现行的《现金管理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是1988年颁布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条例》的部分内容已不能覆盖现金流通领域的全部,不能满足国民经济活动对现金的正常需求。如在管理对象、账户、单位库存限额、结算起点等方面,原《条例》规定的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随意性强。又如对私营企业、个体经营者大量使用现金结算造成商品交易同质不同价的问题;故意掩盖真实的商品交易而逃税、逃债使用现金结算的问题;通过信用卡异地大量取现的问题等,《条例》中均缺少明确的规定。《条例》的滞后使现金管理工作基本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二)结算渠道不畅,结算工具落后。目前,结算渠道不畅已严重影响了开户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为了加快资金的周转,现金支付手段成了经营者最佳的选择。而由于我国社会信用环境的不佳,在发达国家被普遍使用的支票,在我国不仅不能在异地使用,而且用支票购货时,供货方也往往要在资金收妥后才付货,严重影响了支票支付作用的发挥。异地采购所使用的商业汇票、汇兑等支付结算工具,也必须事先确定采购对象和金额,支付间隔期较长,办理手续又较为繁琐。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结算工具的滞后,造成现金支出量大增。

  (三)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存在缺陷。一是节假日不办理对公转账结算业务,一年中有三个月以上的时间,经营者无法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办理转账结算,现金结算成为了经营者的主要结算方式;二是储蓄网点分布多,面对公司类客户办理对公业务的分理处少,造成了现金搬家的现象屡禁不止,增大了现金投放量;三是各金融机构现金管理松紧不一,导致现金大量体外循环。

  (四)现金管理制度落实不力。主要表现在:一是重发展客户,轻制度约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放松现金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争夺客户、占领市场份额的主要手段;二是任意扩大现金支付范围成为企业转移存款、逃避银行债务的一个便捷途径;三是公款私存成为现金管理的一大隐患,并有可能成为黑钱合法化流动的渠道;四是现金管理内控制度不健全,内部监督不到位。

  (五)大额现金支付监控手段落后、信息滞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大额现金监管手段弱化,大额现金登记备案流于形式,成为违规现金支付的一大漏洞。目前,多数金融机构对大额现金支付的监控采用手工操作方式,尚未建立大额现金支付数据库和实时监测系统,很难掌握开户单位在本系统,特别是本辖区的大额现金支取情况,增加了反洗钱、防风险工作的难度。

  (六)尚未形成现金管理工作的整体合力。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会计部门、外汇管理部门等在现金管理工作中缺乏密切配合和信息的横向交流,没有形成整体合力优势;金融机构作为不同的利益主体,相互之间也缺乏管理信息的勾通,进而出现了部分金融机构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放松现金管理,给多头提现和不法分子洗钱提供了可乘之机。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