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借鉴国际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经验,加快推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着力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不到位,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持水平,近期,银监会派团对印度农村金融服务及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考察。
印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和特点
20 世纪50~60 年代初期,合作金融机构是印度农村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商业银行并不参与农村信贷。60 年代中后期,随着印度绿色革命的开始,合作金融越来越难以满足农业、农村和农户的信贷需求。为此,印度储备银行采取了强制性政策,1969年开始对商业银行实行国有化改造,并要求每家商业银行至少要在其所在地区的农村开设一家分支机构。这一政策的推行与实施,使得印度商业银行向农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网点数量大大增加(2005年农村地区银行分支机构的数量比1969年增加了9倍,达到47369个),银行贷款中农村地区的贷款份额大大提升(从1969年的不足3%提高到2005年的12%左右),每家商业银行所担负金融服务的农村人口数量也相应大大减少(每个网点服务人口数量从 1969 年的84000人减少到2005年的17000 人)。自1975 年开始,印度还创立了地区农村银行(Regional Rural Bank),专门为信贷服务薄弱地区的贫困农户提供信贷支持。1980 年,印度又对8家商业银行实施国有化,并按政策要求对农村地区提供信贷服务。80 年代以来,在政府主导下,印度农村金融获得较快发展。截至2005年3月末,银行业在农村的机构网点达到15.3万个,平均每万名农村人口服务网点数2个(我国仅为0.36个);有贷款账户的农户占所有农户比例为16%(我国已达31%)。
目前,印度农村金融体系主要由印度储备银行、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组成。印度储备银行是印度的中央银行,负责管理和控制全国的金融活动,同时承担银行监管职责。商业银行是印度农村金融的主渠道,除国有商业银行和私人商业银行外,还有一类较为特殊的机构——地区农村银行。地区农村银行是印度政府为解决农村地区商业银行机构网点少、农村金融服务不足问题而设立的。每个地区农村银行均由一家商业银行主办,资本金由中央政府、邦政府和主办商业银行分别认缴50%、15%和35%,还可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其营业机构主要设立在农村信贷服务薄弱的地区,按商业原则进行经营,有特定的贷款对象,实行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向贫苦农民提供维持生活的消费贷款。农村合作银行类似于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具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只为社员提供中短期贷款服务的农村合作银行,另一种是专门提供长期贷款服务的土地开发合作银行。截至目前,印度全国共有农村合作银行109924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109177家,土地开发合作银行747家。国家农业农村发展银行是印度支持农业发展的政策性银行,由印度政府和印度储备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与我国的农业发展银行相比较,其职能更广泛,除提供支农信贷资金外,还承担着向农村金融机构再融资和对地区农村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两类机构进行监管的职能。
除了直接为农村提供金融支持的金融机构外,印度还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保险和间接支持体系,特别是建立了存款保险和贷款担保公司,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高效运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考察情况看,印度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结构较为合理,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和合作金融之间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竞争与合作,较好地满足了印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具有较为突出的特点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