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变迁、变化,“变”是这一个时代的主题。然而对待“变”,人们只知道从量变到质量,却很少人认识和关注在量不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如果我们改变结构,同样可以引起质变。当今社会已进入微利时代,靠“量变”来推动银行发展越来越艰难,我们必须另劈蹊径从结构入手,引领银行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
有人在互联网上作了一个比较,搜索“数量”二字,共有3900万个信息量;搜索“结构”二字,则一共有6320万个信息量。有人说,21世纪是结构改变世界的世纪。文化结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海量的信息扑天盖地涌来,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银行家,面对这一变化决不可能熟视无睹。因此,银行家要树立结构意识,学会结构经营本领,从结构经营中淘出金子。
中国企业,为什么小而不大、大而不强、强而不久,很大程度是经营者忽视了企业生命机体的结构优化,不善于去经营企业的结构。企业结构化经营,一方面,结构经营不同于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局部的、目前的、战术的,而结构经营是宏观的、动态的、战略的,强调的是结构调整的整体性、经常性、主动性。另一方面,结构经营不同于结构管理。结构管理讲的是结构分析、预测、比例,而结构经营讲的是结构产品化、市场化、企业化的运作,强调的是结构管理的市场性、赢利性、前瞻性。银行转型,首先要从改变结构开始。
一、寻找银行生命体的DNA
银行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但我们很多人却把它当作无生命的组织来经营。视银行为赚钱机器,不了解它的生老病死,不了解它的喜怒哀乐,有的在银行干了一辈子,所了解的银行也只是他所感觉的和所看到的外部形式的银行。他们并没有深入到银行的内部中去,通过解剖银行的“五腑六脏”来真正了解银行。正确认识银行的生命机理,我们必须从构成银行生命体的最小细胞开始,找到打开银行生命基因密码的DNA。
同曼哈顿原子弹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一道,被并称为自然科学史三大计划的人类基因组计划,是科学史上又一个重大事件。如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而基因工程的突破将改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科学家预言,随着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顽症的有效攻克,在2020至2030年间,可能出现人口平均寿命突破100岁的国家。到2050年,人类的平均寿命将达到90至95岁。人类将挑战生命科学的极限。
既要健康又要长寿,这既是人类的梦想也是企业的梦想。但今天企业的寿命越来越短,不健康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世界500强企业平均寿命为40年,跨国公司平均寿命为12年,中国大中型企业平均寿命为7—8年,中国民营企业平均寿命只有2—3年,全国的老字号企业已有70%“寿终正寝”。那么,企业还能不能成为百年老店,银行的生命还能不能健康的活着?
不少人把失败归罪于外部原因,抱怨生不逢时、变化太快、客户挑剔,总是说,昨天我们还过得好好的,今天怎么就出问题了?其实,危险往往来自于外部不经易的、细微的、慢慢的、看不见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被胜利、被阳光、被鲜花所掩盖。因此,任何健壮的企业,生命也会耗费体能、岁月也会使人衰老,我们企业必须经常照照X光、做做CT,对自己生命机体任何细微的变化时刻保持高度警惕。要知道,任何一场暴风雨来临之前,一定有蛛丝马迹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