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海”不是可以凭空找到,通过对自身经营要素不断进行取舍和组合,方可能获取独享的“蓝海”,或者率先找到新的“蓝海”,并率先领游。“蓝海战略”明确地提醒媒体战略的规划者,必须确保自身媒体创造的价值曲线重点突出、与众不同,并且这种不同可以为观众、广告商以及电视台带来更大的价值。
二、电视媒体开创“蓝海”的紧迫性
几种力量促使电视媒体开创“蓝海”变得越来越紧迫和必要了。首先是科技的加速发展大大提高了电视实践的生产率,同时电视媒体向受众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也前所未有地纷繁多样。其结果便是,信息的盲目供给远远超过了受众的需求。第二,全球化的趋势使得信息传播情况变得更加复杂。随着国家和地区间贸易壁垒的拆除,信息在瞬间就可传遍全球,这样的结果就是一件事情会出现不同的解释,从而使得受众无从选择。第三,“利基市场”(niche market),也称“缝隙市场”的形成,垄断地盘在不断消失。“利基”一词是英文“Niche”的音译,意译为“壁龛”,有拾遗补缺或见缝插针的意思。菲利普?科特勒在《营销管理》中给利基下的定义为:利基是更窄地确定某些群体,这是一个小市场并且它的需要没有被服务好,或者说“有获取利益的基础”。电视媒介经营者通常确定利基市场的方法是把市场细分再细分,或确定一组有区别的为特定的利益组合在一起的少数人。近年来的一些对中国电视受众进行的研究证实了这一趋势。这些研究揭示,就主要的电视频道和服务类别而言,总的来说各种品牌已经变得越来越相似,这使得人们越来越基于个性或可视性来做出选择。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坚持要看某一个频道或某一个节目。当某个电视频道利用一些活动来促销它的节目时,受众就不一定非看某个节目不可,反之亦然。
在过度拥挤的电视媒介市场中,无论节目做得如何精致,要想让某个品牌脱颖而出都变得越来越困难了。一方面, 供给因为全球竞争加剧而增加,另一方面,并无准确数据显示受众的需求是否有所增加,相反,统计数字表明受众观看电视的时间已经从2002年的每天每人140分钟降到了2005年的92分钟。[3]其结果便是,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加速货品化(commoditization),吸引眼球的动作愈演愈烈,但是收视率却不断下降。凡此种种都表明,大多数电视媒介战略和管理方法的演化发展所处的商业环境正在加速消失。随着“红海”变得越来越血腥,电视媒介管理者应该比现在所习惯的那样更加关注蓝海。
三、“内容为王”仍是电视实践“蓝海”战略的必然选择
形式的绚丽浮华并不能代替内容的苍白贫瘠,回归质朴的本质,做好电视节的内容,仍是电视实践者应该孜孜追求的目标,因为无数事实表明,在电视的发展历程中,内容仍然是王!
在电视领域,“内容为王”是近年来中国电视业界与学界使用频率最高的短语之一。然而,什么是“内容为王”,为什么要“内容为王”,内容何以为王,往往众说纷纭。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主编胡智锋教授认为,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内容为王。从历时性上看,从1958年有中国电视以来,回顾中国电视的内容生产历史,这个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用品质的“品”字去概括。中国电视的生产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以宣传品为追求的阶段,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为作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90年代中期以来以产品为核心追求的阶段。[4]在共时性上,电视内容的传媒本质包括时代、时尚、时下、时机、时段等五个方面。因此,当前电视内容生产应处理好必视性与可视性、相关性与悬念性、点与面、真与假、情与理、深与浅等六大关系。尤其是当前的电视内容生产,必须进行诗意的提升,生产出更富美学意蕴的艺术产品,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要,必须具有终极的人文关怀!
结合中国市场政治经济改革的潮流,关注受众需求以及创新节目内容不但是电视工作者不倦的诉求,同时也是“蓝海战略”在电视实践中的核心思想。“蓝海战略”一再强调:要赢得明天,企业不能靠与对手竞争,而是要开创“蓝海”,即蕴涵庞大需求的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略”将不去瓜分现有的且常常萎缩的需求,也不把竞争对手立为标杆,而是去扩大需求,通过价值创新开创更广阔的新市场,以保持企业的获利性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