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管理聚焦 >> 中国式管理 >> 正文

唐骏:中国式管理需要个性化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互联网 唐骏 参加讨论

  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许多员工提供诸如父母、过去的同窗、老师,甚至同事的地址。很多父母接到这卡片后,很自豪,甚至还将卡片裱装起来,而后告诉他们的亲朋好友,他们的孩子是在世界上最优秀的公司;同时他们还会给他们的孩子打电话,让他们珍惜在微软的机会。这是善于运用各种资源的效果。

  在任微软中国总裁期间,我大约面试了2500多人,都快成“人精”了,后来差点发展成惯性动作:看见一个人,我就有面试的冲动。如果有人在我面前呆上约2分钟,我就能作出判断:他适合哪类工作。不过一般在面试的时候,我给对方10分钟,而事实上我在2-3分钟内已可以做出结论,剩下的时间完全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毕竟要尊重被面试者。最后我把面试经验总结成三道问题,如果被面试者答对一道问题,那么他可以得到一份工作;答对两道,他的工资比别人高100%,答对三道问题,他可以自己开工资,面试者是可以动用一切资源来回答。大多数公司在面试时,要挖掘的是被面试者的观察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我也一样。

  让他人变得伟大

  企业文化的根本核心是什么?它的终极目标是什么?那是要让公司的每个员工都热爱这家企业。前几天我看到新浪上的一个调查报道,觉得有些悲哀。只有16%的人发自内心的喜欢自己的企业,72%的人是非常不喜欢自己的公司。76%的人表达正等着某天离开所在公司。以这个调查为参照的话,那么我们必须要考虑中国企业的向心力在哪?中国企业的后续发展动力在哪?问题出在哪?有人说是机制问题,例如国有企业的机制不那么灵活。我不赞同,机制是人创造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企业文化。

  要是从字面上看,几乎所有公司的企业文化差不多都集中到几个字眼——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勤奋、诚信等。但事实上,中国的大多数公司在培养企业文化时有些表面,主要体现在标语上。

  我从微软上海调到微软北京工作时,北京分公司的氛围不是很好,这主要是以上海分公司为参照。当时上海分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在微软内部是很高的,而北京分公司的员工满意度则很低。我到了北京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召集所有的秘书开会!为什么呢?因为秘书在一个公司内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们往往是公司内部信息的集大成者和高效的传播者。在会上,我所传达的一个信息是:秘书是很重要的,我需要依靠他们。并说明我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要他们的协助。很自然地,我获得他们的认同和忠诚。同时,会后我的这些想法也很快地传达到公司高管,秘书在这方面的传播效率确实很高。

  外企内部最大的问题是:企业内部采取的是淘汰制,因此员工和员工内部是一种竞争的关系,团队合作关系成了一个难题。从理论上,这似乎是无法解决的循环。

  我的一个尝试是在内部灌输一种理念——“让他人变得伟大”。理念提出后,我需要制定一些手段,让理念得以强化。首先,由所有员工选出20个“公司最优秀员工”,这个方法的作用是: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因此选出来的员工,在帮助其他员工方面一定做得不错;其次,我宣布:未被评为“优秀员工”的人,将无法享有各类晋升机会。这一步骤的作用是:让那些最初对评选“优秀员工”无所谓的人,有了想获奖的冲动。这样实行了一年后,在接下来的员工满意度调查中,北京公司的排名从原来的亚洲倒数第二位,上升到全球销售公司中满意度最高的公司。不过,总部对分公司的考察,考虑得更多的是硬指标,也就是业绩问题。那年北京公司的业绩也是得到大幅增长,这表明,这些做法是有效的。

上一页  [1] [2]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