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管理聚焦 >> 企业文化 >> 正文

试论企业文化传播内容与范围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全球品牌网 刘志迎 参加讨论

  传播学认为,传播的构成要素如下:1、信息源(source)。信息源是信息产生的所在,即信息发出者。信息源是一个有传播需要的人,他的需要可能被社会承认,从而与他人共享资讯。2、编码(encoding)。符号是传递信息的工具,编码则是信息发送者将概念、思想,按照双方共享的符号系统规则,转换为信息的过程。3、信息(message)。编码形成的结果即是信息。它是一套语言或非语言符号的组合,表示某人在某时、某地、某种特定的环境下的思想或状态。4、渠道(channel)。渠道是信息传递的通道。它可以是声音、文字,亦可以是信件、电话、网络、传真等等。5、噪音(noise)。噪音干扰信息的传递。在人类传播活动中,信息的传递效果从来不是百分之百的获得。阻碍传播过程的一切因素统称为噪音。例如,信息发出者与信息接收者对某一概念不同的解释即构成噪音。当信息发出者与接收者对同一概念的解释发生歧义时,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6、信息宿(receiver)。信息宿即信息的接收者。信息接收者与信息发出者共享同一符号系统。7、解码(decoding)。解码是信息接收者将符号组成的信息转换为有意义的过程,是赋予信息意义的过程。8、反馈(feedback)。反馈是信息接收者对所收到的信息作出的反应。信息发出者可以依据反馈判断传播的效果。反馈对传播参与的双方的行为和态度,有调整作用。

  根据企业文化传播的实践情况,我们将主要讨论企业文化传播中的五大要素,即传播的主体-传播者(企业的领导干部、企业中负责企业文化宣传的机构和部门、企业中的舆论/意见领袖、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专职传播者等);传播的内容-信息(企业文化的组成要素和全面内涵,尤其是企业形象);传播信息的代码-符号(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传播的载体-媒介(大众传播媒介-广播、电视、报纸及新兴的网络,甚至人际传播中的人际关系);传播的受体或受众(企业内部的全体员工、企业外部环境中的政府、社团组织、消费者、供应商、销售商、同行企业及社会大众等)。

  一、企业文化传播的内容

  企业文化作为以文明取胜的竞争意识,包括属于企业文化核心的企业价值观念体系、体现企业文化氛围的企业精神、标志企业文化境界的企业伦理,还有其它许多形式。企业文化的传播,应是对企业文化的全面内涵和组成要素进行全方位的推广和扩散。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精神层面,即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等。这些是决定着企业文化的内容和方向的核心内容。整个企业文化的生成,就是某种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的发育与成熟,就是它们的展开与实现。因为其他文化内容或是为它们的成长服务的,或是以它们为灵魂的,或是它们的外观表现。决定未来企业文化面貌的某种新的价值观念、新的精神状态、新的理想追求,总是先在个别人头脑中萌发。[1]这少数个别人,往往是企业创始人或领导人,如松下文化的基因型的要素——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首先就是在松下本人头脑中萌发的。而这些新的价值观念,必须经过传播、推广和坚持不懈地灌输才能成为全企业的共识而植根于所有员工的心中。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促进层面,即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规章制度。任何基因型的文化,无论是价值观念,还是精神境界或理想追求,如果仅仅是个别人头脑中的思想,那它们实际上就没有作为“基因”来发挥作用。它们必须展示出来,充分地“化”开来,变成全体员工(至少是大多数员工)认同的群体意识,才能作为企业文化的“基因”真正发挥作用。“基因”从个体意识“化”为群体意识,可以依靠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规章制度的作用,并且也只能依靠它们。教育培训、科学技术、文学艺术这三种活动,都不是简单地下达命令,它们或是进行充分、系统的说理,或是对事物内在本质作深刻揭示,或是采用打动人心的形象引导等,因此,它们不仅能使一种有利于文明取胜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让全体员工熟悉和了解,而且能让全体员工信服、感动,进而认同,变成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精神追求。规章制度如果不是主观先行规定,而是把员工的共识及时用条文确定下来,无疑有利于思想认识的巩固,同时还可以预防少数人的偶然越轨行为。这样一来,它们就催熟了群体意识。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素质层面,即普遍地存在于企业员工身上的各种素养,如文明素养、道德素养、劳动素养等,也指企业职工已普遍牢固地树立的各种意识,如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协作意识、集体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顾客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企业素质的人格化体现,就是一个企业的英雄模范人物。英雄模范人物的出现,是“文化基因”在教化导向的作用下,在每个员工心中萌发、生成的过程。这是价值观念、精神境界、理想追求的认同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宣传与灌输的过程。素质的提高就是要把以文明取胜的价值观念、精神境界和理想追求,从少数人的思想转化为多数人的品质,转化为普通员工的信念;就是要把外在命令的约束,转化为全体员工内心自觉自愿的约束;就是要把职工从一个被动的命令接受者,转化为一个精神自觉的人。素质全面提升的任务一旦完成,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也就形成了。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物质层面的传播,是企业向外提供的物质产品、技术服务、环境保护、社会赞助和企业内部的厂房设施、环境布置等作为传播载体的传播。企业文化系统中的物质化因素,一方面是精神目的和理想追求的部分实现,另一方面是社会需要的部分满足。这两者都提供了企业文化优劣的客观判据,卓越的企业文化,其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最优,其实现理想追求的程度最彻底。外界对企业文化的评价,往往就是以企业文化系统中的这类物质化因素为依据的。尽管它不是企业文化的根(基因),但却是企业文化之果。另一方面,也不能简单化。不能认为一个企业的产品畅销,利润高,就肯定是企业文化搞得好;反之,经济效益低,就断定是由于企业文化没有搞好。从理论上说,第一,企业文化中的物质化因素是个大类,并不仅仅是畅销的产品一项,从而也就不能仅仅用利润一个指标来衡量;第二,物质化因素仅仅是企业文化中的部分成果,而不是全部成果,更不是整个企业文化系统,用一个部分来判定整个系统显然是片面的;第三,从文化基因到物质层面的文化内容,有一个生成凝结的过程,企业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中见分晓,是战略性效益而非战术性效益。

  企业文化系统中的习俗化层面,是指企业的风俗、习惯、传统、仪式、非正式信息渠道等。习俗化要素的涵盖面极其广泛,既可以是物质性活动的习俗,也可以是思维活动的习俗。企业活动一旦习俗化,执行起来便极为自然,既不需要从外部施加压力,也不需要从内部准备动力。因此,企业文化生长发育的最终目标,就是文化基因转化成为习俗化内容。当文明竞争、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尊重与理解人、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等等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习惯,成为自然而然的风气,企业文化就真正建成了。文化之为文化,就在它能历代相传,经久不衰,这种局面,只有在文化习性生成之后才会出现。但是文化习性的生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主动促进,企业人整体素质跨越代际的提高和凝结,物质文化成年累月的积累。其过程是艰辛的,但其影响也是久远的。那些具有卓越文化的企业,之所以不会随着个别领导人的离职而滑坡,之所以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其原因正在于企业文化习性已经生成。

  沙因所说的文化假说,即组织成员在处理内外环境问题中不断得到强化的、对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总体看法。它有变化但一定条件下是稳定的。显然他说的是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是决定价值观的因素。他把这个层次又分为具体的5个部分:第一,人与自然的关系——组织对自然是控制、受控制抑或和睦共处的问题。第二,现实与真理的性质——真理、存在及其关系,以及如何看待时空问题。第三,人性本质——善、恶、中性以及如何理解人性完美追求。第四,人类行为性质——工作、享受、正确与错误的解释问题。第五,人际关系性质——权力分配、竞争与合作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能够表明深藏人类思想内在的本质认识,它直接影响制约组织成员的价值观并使之表现为具体的行为定式;而人们这种本质认识的变革也同样需要价值行为的体现。这些都可能通过组织传播来完成和实现。

[1] [2]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