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访美我们重在学习管理,学习一个小公司向规模化转变,是怎么走出浑沌的前赴后继的创业精神与浪起云涌的创新机制,我去过美国很多次,美国人民的创机制与创新精神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们连玩也大胆创新,一代代人的熏陶、传递,一批又一批的移民不同文化的冲击、平衡与优化,构成了美国的创新文化。
越来越多的科技英雄的涌现与消亡,都对推动美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贡献。美国占据了世界60%的电子市场,信息潮的变幻莫测,快速的演变,使一批一批的大企业陷入困境,以至消亡;一批一批的小企业,成长为撑天大树,大树又遭雷劈。不断地生,不断地亡,这是信息产业的特点。华为由于幼稚不幸进入了信息产业,后退就是死亡,被逼上了不归路,创业者及继承者都在消蚀健康,为企业生存与发展而顽强奋斗。
纵观美国信息产业的兴亡史,令人胆战心惊。五百年春秋战国如果缩到一天内进行,谁是英雄?巨大的信息潮,潮起潮落,随着网络技术与处理技术的进步,新陈代谢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因此很难再有盖棺论定的英雄,任何过路的豪杰都会对信息业的发展给以推动。我们应尊重他们,学习他们,批判地继承他们。
IBM是昔日信息世界的巨无霸,却让一些小公司“捉弄”得几乎无法生存,以至1992年差点解体。为了解除困境,励精图志,IBM重新走上改革之路,同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曾经受联合国工作人员致敬的王安公司,从年销售35亿美元,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创立个人电脑的苹果公司,几经风雨飘摇,我们还能否吃到下世纪的苹果?……。再这么发展下去,发展中国家还有多少人敢进入信息产业。
美国在这种创新机制推动下,几起云涌、层出不穷的高科技企业叱咤风云,企业不论谁死谁亡,都是在美国的土地上,资产与人才仍然在美国,破产只是拴住了法人,员工又可投入新的奋斗。
这种从国家立场上来讲的宏观力量,永恒地代表美国的综合国力。由于信息产业的进步与多变,必须规模化,才能缩短新产品的投入时间,而几万人的公司又易官僚化。美国在科技管理上的先进也是逼出来的。发展中国家无论从人力、物力以及风险投资的心理素质来说,都难以胜任。如果发展中国家不敢投入信息产业的奋斗,并逐步转换成实力,那么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就将从60%提升到70%、80%……它占得越多,你就越没有希望。
优良的企业管理
我们在IBM整整听了一天管理介绍,对他的管理模型十分欣赏,从早上一直听到傍晚,一点不觉累,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发现朗讯也是这么管理的,都源自美国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一些管理著述。
圣诞节美国处处万家灯火,我们却关在硅谷的一家小旅馆里,点燃壁炉,三天没有出门,开了一个工作会议,消化了我们访问的笔记,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我们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少交学费。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