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作为巨无霸一直处在优越的产业地位,由于个人电脑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严重地打击了他赖以生存的大型机市场。20世纪80年代初期IBM处在盈利的顶峰,他的股票市值超过前西德股票之和。也成为世界上有史以来盈利最大的公司。经过13年后,它发现自己危机重重,才痛下决心,实行改革,在1992年开始大裁员,付出了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由于长期处于胜利状态,造成的冗员,官僚主义,使之困难重重。管理的混乱,几乎令IBM解体。华为会不会盲目乐观,也导致困难重重呢?这是我们访美的目的。
听了一天的管理介绍,我们对IBM这样的大公司,管理制度的规范、灵活、响应速度不慢有了新的认识。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有效管理有了了解。对我们的成长少走弯路,有了新的启发。华为的官僚化虽还不重,但是苗头已经不少。企业缩小规模就会推动竞争力,扩大规模,不能有效管理,又面临死亡,管理是内部因素,是可以努力的。 规模小,面对的都是外部因素,是客观规模,是难以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必然抗不住风暴。因此,我们只有加强管理与服务,在这条不归路上,才有生存的基础。这就是华为要走规模化、搞活内部动力机制、加强管理与服务的战略出发点。在扩张的过程中,管理不善也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华为一直想了解世界大公司是如何管理的,有幸IBM给了我们真诚的介绍。
机会是企业扩张的动力
IBM明确是技术领先战略,贝尔实验室更是如此。所有美国高科技公司的宗旨无不如此,没有一个公司提出跟在别人后面,模仿的战略是不会长久的。我们有幸参观了贝尔实验室,中午还与贝尔实验室的曾院士共进了午餐。我青年时代就十分崇拜贝尔实验室,仰慕之心超越爱情。
后来有幸成了竞争对手(指部分产品领域)。今天有机会亲自访问,十分高兴。贝尔实验室对人类有着伟大贡献,这里产生过七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贝尔实验室原来属AT&T,由国家垄断经营电信业务获得的巨大利润,支持其每年达20亿-30亿美元的研究经费。因此,他们出了非常多的发明,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我青年时听说他们每天产生一项专利,现在是每天产生4项专利。贝尔实验室现在归属朗讯,科研与预研明显的已往产品方向转移。但其科研能力在整个世界仍然十分超前。
我们参观了他们1997年的重大突破波分复用,和以波分复用为基础的光路由器,现在可实现几十段波长复用,以后还更多。光交换不是基于空分交换,而是波长交换。刻在一个6英寸硅片的光路由器,具有几十万门的交换能力,这意味着十年之内交换与传输将有重大的突破。我开玩笑说,以后一个邮电部长口袋中揣一个交换机,我就去失业保障局了。 在贝尔实验室,我们首先听取了资深技术主管玛丁的报告,与之讨论预测问题,华为在战略管理与项目管理上一直矛盾重重,理不顺,理又乱。玛丁开玩笑讲了几项著名的预测。 “电话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有许多缺陷,对此应加认真考虑。这种设备没有价值。”——西欧联盟(1876)
“我认为世界市场上有可能售出五台计算机。”——托马斯·沃特森(IBM主席,1943) “未来计算机的重量可能不会超过1.5吨。”——大众机械杂志(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