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人力资源管理 >> 职业规划 >> 正文

解开IT职场的“死结”[2]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5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这些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所欠缺的就是钉子的尖,也就是实践。而这种实践机会是学生在普通高校的校园里很难学到的。”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IT教育教育中心主任孙元凯告诉记者。他形象地分析,一把刀子钢再好,没有开刃只能是钝刀子,一枚钉子再结实,没有尖无也钉不到木头里面去。人才的培育也一样,一个大学生的基础和潜质再好也需要一个“开刃”的过程,“职业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就业前把钉子尖磨出来”。孙的这番分析,可谓为职业培训找到了极富说服力的理由。

  沈阳赛斯特教育机构CEO李泽清的看法更加直接。他断言:高校教育并没有错,“就是做广谱型的基础培养,全世界的高校都是如此”。研究型大学如果陷入到某一项具体的产品研究中,那就不叫大学研究而叫企业研究了。而职业教育正相反,它“以企业岗位和技能需求为导向的,属于窄谱教育”。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很需要通过职业培训来“为钝刀子开刃”。他举例说,韩国一个大学生毕业后一般需要花一亿韩元(相当于人民币八、九千元)和半年左右的时间参加职业培训,否则也难以找到工作。

  凭着在IT从业多年的经验,李泽清认为,“一般来说,一个IT企业招聘员工有三方面的诉求”。一是理论素质,譬如IT的基本概念和系统的理论知识等。这在高校的教育中已经解决了。二是能力素养,也就是技能。这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是个弱项,因为没做过项目。软件公司常常会问“有没有5000行的编程经验”,多数学生连100行也拿不出来。三是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等。大学教育没有这种课程,难住了不少大学生。所以很多IT公司都挂出了“应届毕业生免谈”的牌子。

  针对这种情况,培训机构中除了针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开展专项培训外,还增加了技能和职场训练等课程。技能训练强调动手能力,老师讲课不超过40%,自己动手30%,企业级项目实践30%。“我们的学生毕业时把自己做过的项目刻到光盘上给企业看,应聘成功率很高。”李泽清说。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职业培训,这也是印度软件产业成功的经验之一。班加罗尔所以能成为印度的“硅谷”,原因之一是班市所在的邦府――卡纳塔卡邦(相当于中国的省会)除了有120所院校之外,还有数百所从事各类培训的职业学校,可以满足企业对各层次人才的需求。中国的职业

[1] [2] [3]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