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狮子率领的兔子军远比兔子率领的狮子军作战能力强。”这句话一方面说明了主帅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智慧和能力相同或相近的人不能扎堆儿。能人扎堆儿对企业发展不利。请看这样一个例子:三个能力高强的企业家合资创办了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且分别担任董事长、总经理和常务副总经理的职位。一般人认为这家公司的业务一定会欣欣向荣,但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这家企业非但没有赢利,反而是连年亏损,原因是不能协调,三个人都善决断,谁都想说了算,又都说了不算,最后啥事也没干成,管理层内耗导致企业严重亏损。这家公司隶属于某企业集团,总部发现这一情况后,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决定敦请这家公司的总经理退股,改到别家公司投资,同时也取消了他总经理的职位。有人猜测这家亏损的公司再经这一番撤资打击之后,一定会垮掉,没想到在留下的董事长和常务副总经理的齐心努力下,竟然发挥了公司最大的生产力,在短期内使生产和销售总额达到原来的两倍,不但把几年来的亏损弥补过来,并且连连创造出相当高的利润。而那位改投资别家企业的总经理,自担任董事长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表现出卓越的经营才能,也缔造了不俗的业绩。这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例子,三个都是一流的经营人才,可是搭配在一起却惨遭失败,而把其中一个人调开,分成两部分,反而获得成功,关键在人事协调上。习惯上,我们承认多数人的效益,因而有“集思广益”和“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的说法,认为采用一个人的智慧,不如综合多数人的意见。然而,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智慧、思想和个性,如果意见不一或个性不投缘,往往容易产生对立和冲突,这样一来,力量就会被分散或抵消。一加一等于二,是尽人皆知的算术问题,可在用人上就不同了。配置得当,一加一可能等于三,等于四,甚至等于五;配置不当,人员失和,一加一可能等于零,也可能是个负数。
怎样使人员配置更加合理呢?一般地说,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最好不要都配备精明强干的人。道理很简单,假如把十个自认一流的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做事,每个人都有其坚定的主张,那么十个人就会有十种主张,根本无法决断,计划也无法落实。但如果十个人中只有一两个才智出众,其余的人较为平凡,这些人就会心悦诚服地服从那一两位有才智者的领导,工作反而可以顺利开展。所以,经营者用人,不光要考虑其才能,更要注意人员的编组和配合。
盲目引进:“鲶鱼”未到,“沙丁鱼”开溜 企业在运用“鲶鱼效应”,决定是否引进“鲶鱼”时,一定要看有没有实际需要,是否可以将本企业内的一些有作为的“沙丁鱼”提升为“鲶鱼”。如果盲目引进,就可能使一些有抱负的“沙丁鱼”由于看不到希望而另谋高就。
有些单位一方面大量引进人才,一方面却是人才大量流失。一项统计数字表明,企事业单位中等以上人才流失率高于20%。某国有企业两年前招用的10名中级人才到目前已经走了5位,原因是他们认为企业没有给自己合适的岗位。而企业方面却坚持说走的人不愿在企业工作。
问题出在哪里?有关人士指出,人才引进的盲目性是首要原因。有些地方政府把引进多少人才作为评价工作成绩的标准,迫使人才引进“升温”。有的单位拿引进的人才装饰门面,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含金量或作为申请资金和项目的砝码。专家认为,人力资源的结构总是呈动态的金字塔状,但有些地方往往只感到缺少顶尖人才,出台引进院士、博士的优厚政策,结果却是院士、博士没引来,却走掉了处于金字塔上层的骨干人才和处于中下层很具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
仅仅将人才引进还是不够的。用人单位需要确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不要一定要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那样会造成人才的浪费,而应该按需而取,寻找对自己最适用的人才。人才在引进中的浪费同样引起了社会学家的重视。山东大学人力资源研究专家盖勇教授认为,人才引进之后又流失是市场不健全的表现之一。正常的人才流动是建立在合理的人才供求关系之上的,如果引进人才的水平高于所需或者是有需求而不引进人才,都会破坏人才的正常流动,造成无序的人才竞争和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最终影响人才作用的发挥和整个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