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际考虑各种应用的可能性
此外,杨荣林认为,除了建立良好沟通的根基外,信息部门在面对任何应用或需求时,还必须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各种做法的优劣。如此一来才能协助医院改善自己的流程与运营水平。
这么说或许有点抽象,但这想法从杨荣林处理数据库数据搬移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数据要搬移的时候,数据库管理人员只会说要搬移多少多少笔数据,需要停机多久。但是如果对实际业务应用能够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多数的数据是可以在不停机的状况下先搬移,只有少数的几万笔数据是不能动的,停机的时候再来搬移,如此就能大幅节省停机的时间。信息人员必须要能够从实际来看应用,然后从应用来看系统,否则就很容易会有这一类的问题。”杨荣林说。
这种“从实际业务来看应用,然后从应用来看系统”的想法,在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目前行动医疗车上的条形码应用,也能看见。过去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要做抽血等检验时,必须先在护理站打印医生开出的检验单,然后拿到单子后,再到病床进行抽血,最后把病人的名字贴到血液的试管上。这之间就很有可能会出错,把病人的血液与其它人的搞混。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导入了行动医疗车,并且在车上放置了一台打印条形码的机器,以及一台读取条形码信息的读取器。现在医护人员只要把医疗车推到病人旁边,然后系统会列出需要做检验的病人名字,接着医护人员把含有病人姓名的条形码打印出来,然后透过读取器扫描病人在入院时就戴上,附有条形码的手环,比对姓名是否正确,比对正确后,再把条形码贴上检验的试管。如此一来,就能大幅减少医护人员在做检验时,出错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RFID应用上,也有杨荣林这种务实思考的影子。台湾中国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现在将RFID用在健康检查的部门,让付费健检的受检者使用。每个参与健检的使用者,在报到之后就会得到一个RFID手环,每完成一项检验,手环都会记录。
使用者可以直接通过放在健检中心的计算机,看到自己目前检查的进度,并且看到每个人的排程。杨荣林说:“过去健检中心的人员,必须拿着一堆纸本的受检人员数据,然后逐一唱名,带每个人进行不同的检验,流程也偶尔会乱掉。现在都不需要了,只要透过计算机屏幕就能一目了然。除了提升效率,RFID也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所以成本比较低,也让自费健康检查的使用者,能够有比较高科技的感觉与服务。像RFID用在这边就很合适,如果用在先前谈到的行动医疗车条形码上,虽然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考虑到医疗车都是近距离接触使用,加上成本问题,从实务面来看,就很明显的可以找出两种不同应用该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