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将资源优势有效转换成竞争优势呢?是技术创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使企业在技术上保持战略领先,并通过(全球品牌网)技术上的战略优势,建立某种可防御定位和进入壁垒,从而形成技术周期、产品周期、产业周期与经济社会周期的内在一致性。在这个超强的品牌竞争时代,品牌竞争已不是个别要素的竞争,而是综合实力和整体优势的竞争。企业必须优化资源配置,适应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以保持战略主导优势。
2、能力学派
3、资源学派
阐述了资源优势形成的竞争优势,但有两个问题没有给予明确界定:其一是竞争优势与竞争力的关系,其二是品牌竞争力的结构。于是能力学派将资源学派的学说向前推进一步,在资源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学说,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并非直接来自企业资源,而在于将这种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能力。因此,企业获得品牌竞争领先地位的战略根本是培育企业的竞争能力,尤其是核心竞争能力。能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主要有:沃纳菲尔特及其《基于资源的企业观点》(1984),哈默尔、普拉哈拉德及其《公司核心能力》(1990),斯克多、伊万斯及其《能力竞争:公司核心能力》(1992),哈默尔·赫尼及其《基于能力的竞争》(1994)等。
企业能力是一个复杂多变的系统,由于其组成因素的互动性、隐含性和黏连性的特点,使我们无法对它进行量化测定,也不易对企业能力作出实质性评价。管理学家伊夫·多兹认为企业能力不可度量,最具价值的能力也最难管理。正因为如此,企业能力才受到强烈关注。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经济全球化的(全球品牌网)增强和国际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知识、技术和信息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开始了对企业能力的深入研究。不同学者试图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能力进行界定,如综合能力、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专有能力、独特能力等。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管理学家潘罗斯。她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论》中提出,“企业能更有效地利用其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使企业区别于其竞争对手的核心所在。
1990年能力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在《公司核心能力》(TheCoreCapabilityofCompany)一文中,将企业能力明确界定为:组织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的整合能力,即组织的学习能力。其观点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被认为是对企业能力认识的一次飞跃。美国另一位学者奥纳多·巴顿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内部的知识集合,包括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系统、管理系统和价值规范4个方面,主要发挥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作用。他们将企业能力定位于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对企业的重要意义。他们的观点被称为“静态能力观”(StaticCapabilityTheory)。
9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转型,能力学说又有了新的发展。提斯、皮萨罗和肖恩等认为,在新经济社会,静态能力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动态变化,必须建立一种动态能力结构,以确保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能够迅速整合、构建其内外资源、技能和各种能力,形成新的持续竞争优势。他们特别强调,惯例和流程 (Convention&Procedure)是现代企业最基本的核心能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