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营销案例 >> 正文

豆奶业的出路在于重构商业模式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一、缺乏市场运作的经验与方法。

  豆奶在我国的发展从一开始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缺少市场经济的运作方式。相比于其他饮料,豆奶的前期发展政府支持力度较大。豆奶虽然属于技术含量较高饮料产品,其生产经营仍需符合饮料的市场投入大的规律,但目前豆奶生产企业由于效益不好,在市场上的投入相对较小,对品牌、对豆奶营养价值的宣传较少,逐渐进入一个好产品卖不出好价钱、好产品得不到好销量的怪圈中。

  二、缺乏对消费者的观念的培育与消费市场的正确引导。

  人们对豆奶的食用价值没有足够的认识,其中食用价值除了营养价值外还有它的食用方便性等。人们总是将豆奶和豆浆比较,自然就会觉得很贵,但如果使人们认识到豆奶是和牛奶、杏仁露、椰子汁、果汁一样的健康食品,人们就不会觉得豆奶贵了。较高的价格也制约了人们对豆奶的消费。

  另外,对豆奶营养价值的认同有待提高。从营养学角度讲,豆奶是一个值得社会关注的产品。但由于尚未被社会广泛认可,豆奶目前发展状况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得到各界支持,豆奶产品为社会认可,其产量可以大幅增加,则成本下降空间很大。

  三、豆奶的产品设计不能满足消费者的口感需求。因为“豆奶的生产工艺复杂,对生产设备的要求相当高,而设备好坏对口味的影响又非常大”。阻碍了豆奶的工业化的发展。人们对饮料的要求是:色、香、味、健康、营养、安全。目前一些企业把豆奶的消费群定位在中小学生,但中小学生最敏感的是品味,最不能接受的是豆腥味,也不喜欢过甜的饮料,最喜欢果汁、可可等口味的饮料。学生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最没有概念,如果色、香、味不好,仅靠家长、学校的劝导是无法促进学生消费的。中老年人对营养成分最敏感,在摄入植物蛋白的同时还需要补钙,口味当然也是不可缺少的。茶饮料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但目前大多数的豆奶产品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四、行业没有被引起足够的重视。

  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大力发展豆奶产业,比如巴西、阿根廷,从依靠进口大豆到今天的大豆大国,与他们重视和大力发展豆制品产业有关。相对而言,我国的豆奶产业还相对落后。为此,我国目前专门推出了一项大豆工程,以促进我国豆制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个大豆工程是一个涵盖很广的项目,包括各种大豆制成的食品、饮料。目前大豆饮料是技术上较为成熟、营养上较有价值、推广上有政府支持、生产有企业参与的有前途的品种。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豆奶拥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从产品大类来看,饮料行业的发展已处于稳定发展阶段并不断趋于成熟。对于每一种饮品,都存在着发展潜力。如果替代品能扩大或增加产品用途或替换率,替代品的渗透也会增加人们对其他产业的需求。谁能发掘产业发展的规律,不断推陈出新,迎合人们不断提高的口味,谁就能寻找到新的发展机会。

  五、缺乏一套成熟的商业模式。

  中国豆奶仍然是孤军作战,没有形成以行业价值链为关联的资源优化与组合者,各自为政,没有办法形成行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和合力,各企业就是坟山上的孤魂野鬼。消费者的引导与教育,市场的培育与宣传,品牌的树立与传播等等,仍处于一个无序的自然状态。

  中国豆奶企业如何重构商业模式

  面对牛乳业近年来排山倒海似的理念宣传,豆奶业要重振河山也必须从导入理念和重构商业模式两个重要环节开始,这正是豆奶业与牛乳业之间短兵相接的第一个战场。

  豆奶行业的关键成功要素是:产品价值创新、产品功能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消费市场的培育与挖掘、卖点的提炼、物流与保鲜度的管理。

  麦肯锡的商业模式理论分类能够较好的反映商业模式的大类特征,即鲸鱼、布谷鸟和益生菌三大类。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s:营销案例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