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链的角度去分析马路广告的成因以及防治
到银行去办理交费事宜,被郁闷了半天。因为光在那里排队竟然耗费了我将近两个小时的时光。都21世纪了,现在的银行的服务竟然这么差?
愤愤然,我急匆匆地走回来。路上,看到刚被清洗干净的路面上竟然又被瞬间粘贴了无数的马路广告贴,心中颇为无奈和感慨。这城市疥藓之称的马路广告竟然如此难以治理?
我前天还看到环卫局的工人辛苦地用高压水龙头去不断清洗着路边的马路广告,谁知隔几天就又贴了上去,这种屡禁不止,越禁越止的现象究竟为何?
愤愤然的同时冷静下来想了想。
首先是利益的驱动,这种广告方式本来是由国外的路边广告变异而生。广告是厂家为了快速推广自己产品的一种手段,而路边广告的出现是因压缩营销成本的面对面营销的理念产生的。理由很简单,成本极其低廉且很有效。粗算一下,每一千张的成本大约在3块钱左右,再加上一个工人一个下午的分派发送,成本约10元钱,合计成本为13元钱。而这些分发的广告只要能成交一笔生意,所赚取利润支付这些广告消费绰绰有余。正是这种低廉且有效的营销模式这只手在不断地推动着追逐利益的商人去极力地推广这种营销模式。
当然,马路广告这种营销模式是符合市场规律而出现的,本身是无辜的。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种马路广告模式一旦传到国内,却又爆发出了极大的生命力。这种模式产生了变异,聪明的国人为了防止接受者将这种在马路边散发的精美小宣传册随手丢掉的现象,将这种小册子改成不干胶形态,粘在地上,而起狠狠地踩上几脚,而且数量极其巨大。这样好了,不用怕丢了,广告时间长且不说,只要你一低头,“办证,手机号码13xxxxx”的信息登时入眼,本来心中很烦,本想不看,将头扭到别处,结果旁边的电线杆子上,广告宣传栏上“招聘公关…..”又赫然在目,老天,只要是能贴的,有人走的地方都有这种广告贴子,令人烦不胜烦。
其次是管理空白。我低头看了一下这广告的内容宣传,大都是一些不太敢暴露在阳光下的行业,比如,办证。本来非法办证是禁止的,可是这个隐性办证市场的存在恰恰说明具有它存在的理由。一来是当前唯证为才的怪现象造成的造假驱使,二来是人才管理的混乱,使得这种假证还能光明正大地在各处显身。正是这两个因素导致了假证市场的繁荣与稳定,也正是市场需求才能拉动办证的产业。
最后社会监督的不利。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主要靠道德约束的国度。自秦汉以来,中国具有极其庞大的人口,可是管理着庞大人口的法律制度竟然乏术可陈,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是以家为核心组建的国家,讲究的是三纲五常,然后才有人情理法,法律一向都是粗线条的。大部分时间的管控都是靠道德的约束来治理这庞大的人口的。虽说,现在也正在完善法律,但是如果没有道德舆论的监督和制约,这法律也许未必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大部分来的心理来说,一来也许能用得着,二来事不关己,自有工商部门去管理,干我何事?可是问题就来了,区区几个人的工商管理部门焉能管理过来这么庞大的区域?如果真要管,势必增加公务员队伍,造成社会成本的极度浪费。
因此,不是执法部门管不了,而是跟本就管不过来。
曾听说过,政府相关部门集中治理过这种现象,可是治理来治理去却发现,这种马路广告屡禁不止,就好像伊拉克的游击队一样,你前脚刚走,他后脚就立即跟进。也许说重罚之下必定有效,可是想想强如美国的大兵吧,还不照样在伊拉克象无头的苍蝇?
办证的前端市场是需要假证的人员,办证的后端是各大刻制印章的工厂、作坊,还有印刷厂,办证所需要的产播途径当前出现的只有一种,那就是手机或者电话。单纯的围追堵截是起步到效果的,只有在关键核心点上进行管制才能彻底掐断这条链条。
以后凡是进行马路广告违规传播的,只要遭到举报,那么举报人将得到一定比例的违规罚金。这样,以经济利益驱动,造成人人喊打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势必造成成本远大于收益的状况,违规马路广告也将逐渐淡出市场。这条链条一旦断裂,那么城市“狗皮癣”这顽疾也将得到有效根治。
只是可惜了马路广告这种营销传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