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营销管理 >> 营销战略 >> 正文

借势营销的法则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6 互联网 黄继毅 参加讨论

  借势,看似比较容易,人人都可以借。但如何才能借得对,借得准,却不是像说的那样容易。在《红楼梦》里一心要掌握贾府实权的薛宝钗说过一句话:“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大意是,借助其他方面的力量,我就能一下子达成自己的目标。不管企业也罢,个人也罢,如果你借到了“好风”,上“青云”也是自然的事了。那种只靠自己的力量去争取成功的观念早该扔掉。

  如果把所借之势比喻为灯光的话,在展开借势时,要考虑就这灯光是谁在点的。它将照亮谁的身上,而谁又会争着抢来沾这些光。

  光太弱,不能照亮你,就不值是你来借;光太强,你可能控制不住,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给烧燋了。所借之势,能不能照亮自己,或者太强而把自己烧死,这都是开展借势营销必须考虑到的。而不是看有可借之势就借,可沾之光就沾。

  凡是已经形成某种大势的东西,其生命力都会很强,如果借势不对,可能会“引狼入室”,价纵观历史,这方面的教训屡见不鲜。三国时代,孙权想借曹操之势来攻打刘备,结果却让曹操给打败了。凡是有能力把“势”借给你用的人,往往要比你要强。否则你就不必向他借“势”。如果对方是个贪心之徒,你在借用他的势时,要小心被吃掉。

  找一个好的对象

  想借谁的势,想沾什么光,与你所选择的对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换一个发光源,它可能无法散发出足够大的光亮,或者所发出来的光,根本不受到的消费者的喜爱和追逐。如果借得好,借得准,那就可以直上“青云”,一夜成名。

  1990年5月28日,昨天还是联想18个分公司掌门人的孙宏斌被刑事拘留,一夜之后成了阶下囚。孙宏斌入狱的原因并不复杂——挪用公款。但明白的人都清楚,孙宏斌犯了忌。他使联想18个分公司的“娃娃经理”们把他当成了“山头大哥”,在分公司的普通员工看来,给他们机会成就梦想的不是柳传志而是孙宏斌。因为是孙宏斌招兵买马然后放权而不是柳传志。当孙宏斌把联想带得越走越远时,柳传志为了将联想格局面临决裂的风险降到最低,找个理由把孙宏斌送进了监狱。

  四年后,孙宏斌不仅出了狱,而且成立了自己的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后改名为顺驰置业有限公司)。此后,公司高歌猛进,2004年,孙宏斌拥有70%股份的顺驰地产,销售额从2003年的40个亿飙升到100多个亿。

  从阶下囚到明星企业掌门人,孙宏斌凭什么咸鱼翻生?对于孙宏斌来说,成也柳传志,败也柳传志。

  在监狱中的孙宏斌,想得最多的是如何重新获得主流社会的信任,尤其是想通了自己获罪的根源所在:最大的可能和筹码只有昔日老板柳传志。于是,在出狱前18天,他动用各方面关系托人请柳传志吃了一顿饭。他知道以柳传志的为人一定会见他。席上,孙宏斌告诉柳传志他出狱后准备做房地产销售代理,并诚恳地向柳传志表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太年轻、太浮躁、太急功近利。真诚的态度和务实的思路打动了柳传志。柳传志说:“我从来不说谁是我的朋友,但是你可以告诉别人你是我的朋友。”

  出狱后不久,孙宏斌依靠朋友借给的几万元钱注册了天津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主营业务做房地产代理。正在孙宏斌青黄不接、招兵买马需要用钱的时候,在柳传志的帮助下,联想借给孙宏斌50万元。柳传志雪中送炭,顺驰房地产销售代理公司由此更名为“顺驰置业有限公司”。

  在顺驰的发展过程中,孙宏斌依旧和柳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柳在联想十几年,无论是在政府、商界,都结下了广泛的人脉和关系,从开始的借钱,介绍中科投资顺驰,到后来的合作,甚至到最后的退股,柳的投资和退出都表明了其坚定的支持态度,而不仅仅是投资回报。抛却往日恩怨,孙宏斌仍是柳看好的人才,而联想这棵足够大的大树,为顺驰弱小时候的顺利成长起到了遮风挡雨的功效。

  大家知道,一家公司刚开张,在青黄不接的时候,50万元对孙宏斌来说就是最有用的“势”。但是,如果只这样认为,那就错了。表面上看,孙宏斌借的只是财势,而实际上,他借的更是柳传志的“名”,沾柳传志在整个中国大地上所发散的“光”。只有柳传志才能让孙宏斌重新获得社会对他的信任。如果这50万元是从自己的亲朋好友那里借来的,其功效完全不一样。

  同样,1999年1月,被迫离开伊利的牛根生成立了自己的乳业公司。在乳业打拼了多年的牛根生深知,要想打响创业之初的蒙牛的知名度非常困难。因为作为刚创业的企业,在自己的羽翼没有丰满之前,是不能与牛奶业的老大伊利展开正面交锋的。当时,不仅在内蒙古,在全国,伊利都是叫得响的品牌。在蒙牛创立的时候,伊利的年销售额已经达到数十亿元,是蒙牛的几十倍,此时提出要创第一,伊利肯定就会立刻进行清剿,以当时蒙牛的实力,伊利要灭掉它就像是踩死一只蚂蚁般简单。

  怎么办?既要谋求发展,还要不被行业老大注意,以免被“吃”掉。蒙牛似乎无路可走。

  很多事情往往表面看似无路可走,实际上可却暗藏生机,关键是你有发现生机的眼光。

  针对蒙牛当时的情况,牛根生的策略是,既然你伊利是老大,我蒙牛就不跟你争了,索性就做个第二。在表面上看,做行业第二,好像显得自己不够雄心壮志。实际上,凭借自己对乳业的了解,牛根生非常明白,除了伊利一枝独秀,内蒙古众多的其他牛奶却没有自己的品牌,属于消费者的随意购买品,根本没有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可言。蒙牛提出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一下子就将自己从众多的小品牌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伊利之下、万众之上的品牌地位和市场关注。而且,蒙牛的“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表面上是“第二”,但这个“第二”是时刻与第一相联系的。人们只要想到伊利,就会自然想到蒙牛。因此,这个“第二”一直借着“第一”的光时刻在宣扬自己。

  在宣传上,蒙牛的广告牌子上写着“做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在冰淇淋的包装上,则打出了“为民族工业争气,向伊利学习”的字样。把蒙牛与伊利绑在了一起,使双方利益具备了一定的共同点,做大牛奶行业这块大蛋糕,又不会让伊利对自己的发展产生顾忌,带来可能的恶意的竞争或者是报复。

[1] [2] [3] [4] 下一页

Tags:$False$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此栏目下没有推荐文章
    • 此栏目下没有热点文章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