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如果相对市场需求来说机器A、B、C都应该为约束资源。但根据TOC对约束的定义,当前只有机器A为约束资源,因为机器C其生产能力虽然每周生产20个单位,但每周只能接到机器A所能生产的15个单位的最大生产负荷,即其生产能力超过了对它的需求量,为非约束资源。机器B其生产能力每周生产25个单位,达不到市场的要求,但它产出的中间品已经在机器C前积压了,即其生产能力超过了后续环节对它的需求量,也是非约束资源。这时,只有将机器A的生产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否则如果去盲目改进机器B或C的话,对最终产出于事无补,而且会产出更多的积压在制品。
我们接下来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一系列改进,可以发现,系统的约束也在发生变化。见图4,方框中的数字表示资源的生产能力,红色表示约束资源。
通过对上例的分析,可以对TOC的管理思想窥见一斑:
生产能力小于市场需求的资源,按定义不一定为约束资源。
TOC的管理思想是首先抓“重中之重”,使最严重的制约因素凸现出来,从而从技术上消除了“避重就轻”、“一刀切”等管理弊病发生的可能。短期的效果是“抓大放小”,长期的效果是大问题、小问题都没忽略,而且企业整体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日益提高。
经过筛选,任何企业只应该存在着少数的约束资源,从而避免了管理者陷入大量的事务处理当中而不能自拔。
约束资源是动态转移的,这就给管理者的惰性敲了警钟。
思维流程的技术工具
TOC最终就是要寻求顾客需求与企业能力的最佳配合,对约束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其余的环节相继地与这一环节同步。思维流程(TP)是TOC主要的工作方法,有以下主要的技术工具支持TP。
1. 现实树(Reality Tree)
现实树是因果图,分为当前现实树和未来现实树。现实树的建立要严格遵循若干条逻辑规则,从“树根”开始,向“树干”和“树枝”发展,一直到“树叶”。“树根”是根本性的原因,“树干”和“树枝”是中间结果,“树叶”是最终结果。对于当前现实树来讲,“树叶”是一些人们不满意的现象,“树根”是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或核心问题所在。而在未来现实树当中,它的“树根”是解决核心问题的方案,“树叶”是最终人们想看到的结果。
2. 当前现实树(Current Reality Tree, CRT)
要回答“改进什么”时,我们往往是从可以得到的例证开始着手,即系统中明显地存在着的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发货拖延、库存超标等,总称为“不良效果”(Undesirable Effects,简称UDE)。值得注意的是,UDE并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它们只是一些表面现象。通过绘出将这些不良效果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关系图,可以大大有助于找到真正的问题症结所在,它们就显示在这个逻辑图的最低部。
3. 消雾法(Evaporating Cloud,EC)
消雾法用来以双赢(Win-Win)的方式解决企业中的冲突。此法的得名是由于企业中的冲突像一团团的云雾一样,人们往往不能很清楚地说出究竟是那些原因造成了这些冲突。消雾法就是要驱散那些弥漫在冲突周围的混淆和含糊,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也就是“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