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81年沈阳第一机床厂从德国工程师协会引进了第一套 MRP Ⅱ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Ⅱ,中文含义是制造资源计划)软件以来,MRP Ⅱ/ERP在中国的应用与推广已经历了20多年的风雨历程。回顾ERP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第1阶段:启蒙期
这一阶段贯穿了整个20世纪80年代。主要特点是“洋为中用”,软件系统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所引进的MRP Ⅱ系统的应用范围局限于传统的机械制造业,如机床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
当时,中国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阶段,企业的生产管理问题很多。机械制造工业人均劳动生产率大约仅为先进工业国家的几十分之一,产品交货周期长,库存储备资金占用大,设备利用率低……。为了改善这种落后的状况,我国机械工业系统中一些企业,如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鼓风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广州标致汽车公司等先后从国外引进了MRP Ⅱ软件。作为先驱者,它们开始了实施应用MRP Ⅱ的尝试。
当时,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尚不具备或不强烈,对于如何应用MRP Ⅱ作为一个竞争的工具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对于MRP Ⅱ的原理、实施应用的方法和数据处理的逻辑都缺乏了解,更没有经验。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对MRP Ⅱ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在当时只是将MRP Ⅱ看作一项单纯的计算机技术,对于实施应用MRP Ⅱ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缺乏应有的估计和思想准备。
当时,软件系统也存在许多问题。所引进的国外软件系统大多是运行在大中型计算机上的、相对封闭的专用系统,开放性、通用性差,设备庞大,操作复杂,投资巨大,系统性能提升困难。而且没有完成软件的汉化工作,又缺少相应的配套技术支持与服务。
在这种情况下,MRP Ⅱ系统的实施和应用不理想也就不奇怪了。从整体来看,企业所得到的效益与巨大的投资以及当初的期望相去甚远。因此也引发了对于MRP Ⅱ的许多甚至是很尖锐的批评。但是无论如何,这些企业作为先驱者,启动了MRP Ⅱ/ER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2阶段:导入期
这一阶段大致是从1990年至1997年。在这个阶段出现了ERP的概念。从名称上,人们开始更多地说ERP,而越来越少地说MRP Ⅱ。在该阶段,许多国外的软件供应商纷纷涌入中国,国外的软件系统占据了主导地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经济体制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产品市场形势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传统的管理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希望革新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希望采用新型的管理手段来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的财务制度和市场机制也逐渐向国际化靠拢。人们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探索之后,在观念上开始转变,实践上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