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加的枸杞、巴隆的马铃薯、沟里的藏系优质绒毛、香日德的蔬菜、甘草……都兰县农牧业生产经过近5年来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全县8个乡镇已初步形成一个乡(镇)一个特色品种的经济发展格局,并逐步朝着“生产区域化、区域特色化、特色规模化”的方向迈进。
地处柴达木盆地东南隅的都兰县面积达4.7万平方公里,绿川、丘陵、戈壁、草原在这里形成了一个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生态环境,加之日照时间长、早晚温差大、地下水丰富、环境无污染等天然优势,使都兰的农牧业生产具有鲜明的个性。过去,由于受传统的农牧业生产观点的束缚,农牧民一直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该县农牧业经济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近5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深入分析县情的基础上,提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以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为主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具有都兰特色的生态农牧业的发展思路。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从政策导向、科技指导、项目争取、银行贷款、招商引资、财政投入等方面为各乡镇发展自身特色产品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县委、县政府整体思路的指导下,各乡镇根据本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调整农产品区域生产布局,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现在,宗加的枸杞(诺木洪的柴达木枸杞隶属于宗加镇范畴)已形成万亩以上规模;巴隆的马铃薯成为其拳头产品;香日德和察汗乌苏镇依据绿川农业的优势,其主导产品青稞、返季节蔬菜、药材种植已渐成气候;热水、沟里、夏日哈3个乡镇利用半农半牧的地理优势,发展饲草饲料、藏系牛羊绒产业,使其成为地方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