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管理聚焦 >> 公司治理 >> 正文

国企治理结构调整改革的四板斧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8 中国管理传播网 王峻松 参加讨论

  判断你的企业是否属于成熟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企业治理结构。

  公司治理已成为全球市场经济国家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哈佛大学的管理学家甚至说,判断你的企业是否属于成熟期,不是看你有多少钱,而是看企业治理结构。

  规范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的治理结构,是横亘在国企改革道路上的主要障碍之一。在多年探索的基础上,从2005年开始,国务院国资委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举措:股权分置改革、董事会改革、境外上市、股权期权激励制度。

  这四大举措,涉及了内部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治理、经理人治理,以及外部治理结构中的资本市场投资者、媒体和证券监管机构等各个方面。可以说,国资委已经“内外兼修”,全面启动了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探索之旅。

  这些举措能否帮助国有企业走出治理结构的困境呢?

  2006年,质疑派和探索派仍各执己见,而对话处于相当不充分的状态。

  本文,笔者将以实证的方法,对各项改革举措对于提高治理质量的作用进行前瞻分析。

  四板斧能否提高国企治理质量?

  并不是股权一散就灵

  直到2006年11月,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达到1200家。

  股权分置改革主要针对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无论媒体和公众对于股权分置改革的意图有多少不同的揣测,我们都可以合理地相信,改革者此举的意图在于从两个方面促进治理结构的改善:第一,通过提高流通股的比例,强化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对对企业的治理,进而改善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治理;第二,强化舆论和监管机构对企业的治理。

  从理论上讲,不同的股权结构对治理结构会产生不同影响:

  当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时,控股股东对公司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时,市场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效果较好;董事会治理和经理班子治理一般也比较到位。但是,当公司股权高度集中时,会出现大股东从自身利益出发采取严重侵犯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即控股股东治理容易出现问题。

  当公司股权高度分散时,每个股东在决策时的作用都不大,所有者对经营者容易失控,从而使股东的利益受损。也就是说,市场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效果较差,董事会治理和经理人治理也较为薄弱。

  当股权适度集中时,即有一个控股大股东、同时又有若干持有较多股权的参股股东时,大股东有足够的动力对董事会和经理班子进行监管。这意味着市场投资者参与治理的效果较好,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的治理也较好。同时,其他股东也会对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进行制衡。因此,对控股股东的治理也较为到位。

[1] [2] [3] 下一页

Tags:结构调整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