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种技术。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模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受到产品企业的苛求和压缩。如何减低生产成本、缩短制造周期,一直是老总们思考的问题。哟啊解决这问题,必须从管理上着眼,除了理顺管理体制,达到畅通、明捷外,起启用既懂模具又懂管理的职业经理人,一定要在现代管理理念、思路、方法山下功夫,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结合企业管理经验,不断地开发和深化管理思路,以人为本,把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2、创新意识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按国家规定,每年至少有相当于3%产值的金额需作为科研开发和技术攻关的投入,唯此才能保证企业技术不断进步。而我们的模具企业大多对此不甚重视,造成各个企业的技术特色难以形成,甚至基本上雷同,整个行业的技术裹足不前。
目前,我国每年的进口模具始终在20亿美元上下,即使每年的出口模具在大幅增长—─如2006年10.41亿美元、2007年上升35.73%达14.13亿美元—─但大多还是附加值不高的模具产品。以劳动力廉价为背景,中国模具企业迈向国际巿场,但随着劳动合同新法实施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模具劳动力制造成本会大幅上升,再加上材料涨价,原有的竞争优势将会失去,原本得到的巿场将会萎缩。
可见,要成为模具强国,模具企业要能在巿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得在技术创新上下工夫,提高技术含量。这是我国模具界当务之急,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能做到未雨绸缪。
3、投资过大,步入险境
现在,中国模具企业的占地规模越来越大,少则几十亩多则几百亩,购置设备少则十几台多则几十台,3轴机床很普遍,5轴机床也不少见,且机床规格越来越高,价格也日渐昂贵,少则几百万元人民币1台,多则1千多万元人民币1台。这主要由以下3个原因导致:企业发展的需要;用户评判的需要;招商工程的需要。而模具行业作为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如果没有丰厚的利润,大量的投入就只能靠融资。
据上海巿模具行业协会调查,较大规模模具企业的贷款一般都在几千万元人民币,有的高达几亿元人民币。其中有些企业确实是出于生产需要,做到了量力而行、逐步发展,但不可否认某些企业存在着相互攀比、盲目投入的隐患。在我国经济正常持续发展中,在高额贷款的融资链上“走钢丝”,看似风和日丽,但毕竟还是“危机四伏”。回顾20世纪90年代,北美有近1/4的模具企业倒闭,日本有近1/3的模具企业关门,就是有力的佐证。所以在投资前要有强烈风险意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美国近日发生的次贷危机可谓前车之鉴。
4、人才奇缺,满足于“空降”
有钱买得到设备,甚至于技术,但绝对买不到人才。近年来模具人才紧缺,特别是高管和复合型人才奇缺成为制约模具工业发展的“瓶颈”,这已成为模具界的共识,其唯一有效的解决途径就是着力加速模具人才培训。可是,大多数模具企业的老总们不愿花钱去培训模具人才,他们当然有其苦衷,因为人才一旦培训好就被别的企业挖走,谁也不愿做“黄埔军校”。
于是乎,对待“人才”的模式只能走入怪圈—─招收“空降部队”。这造成相互间挖人,人心不定,成本升高,质量不稳,不要说无法构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技术特色也无法形成。这对企业、对“人才”发展都相当不利,试想,如果“人才”整天见异思迁,怎能提高技术水平?
5、巿场规则不健全,缺少诚信
巿场经济是双赢经济,在巿场中有竞争但也要有合作。笔者经常听到这样的抱怨:我昨天谈好一笔生意20万元,今天被某某知道后开价18万元抢走了。这不是个别现象,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情况,反映我们的合作精神不够,心胸不宽广。俗话说,做事先学会做人,虽然抢到一笔生意,但失去了一个朋友,也可能是一批朋友,不知何时别人还会来抢你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