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时代,企业家的精神家园,帮助中国企业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成功。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网站通告:

管理实务

搜索: 您现在的位置: 经济管理网-新都网 >> 管理实务 >> 组织结构 >> 结构设计 >> 正文

日系车与德系车对钢板薄厚的博弈 (1)

http://www.newdu.com 2009/10/7 搜狐汽车 佚名 参加讨论

  “…车辆安全并不取决于钢板薄厚……”有多少人能想到,这话不仅是日系车厂家的宣传口号,也是一位德国汽车专家给出的结论。当然,这个结论远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简单。

  去年2月28日在德国内卡苏姆的“奥迪轻型材料研发中心”,奥迪负责技术开发的董事会成员迈克尔·迪克面对几位中国记者关于“车辆安全是否取决于钢板薄厚”的反复追问,给出了如下回答:如果非要回答安全与钢板薄厚的关系

  问题,我只能说,车辆安全并不取决于钢板薄厚,而取决于钢板、钢材的强度;由于材质的不同,某种较薄的钢板强度有可能大大超过某种较厚的钢板,而奥迪在比如A8的底盘框架上采用新型铝合金材料,强度甚至超过了超高强度钢材,重量还轻。他接着强调说:但安全也并不仅仅取决于钢材或铝材的强度,更取决于不同强度材料组成的结构,该“硬”的部分要硬,该“软”的部分要软,所以,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说“是”或者“否”。

  迪克恐怕一直没弄明白中国记者对这个问题追求“简单结论”的原因——在中国,这个问题已经被日系车厂家和媒体简单化为德系车和日系车安全标准的分水岭。

  2005年1月“婚礼门”雅阁断裂事件发生后,日系车的安全性遭到空前声讨。于是,本田、日产和丰田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且旷日持久的危机公关总动员,一系列厂家与媒体的交流研讨会、赴日专题采访、车辆碰撞安全测试现场观摩乃至从C-NCAP那里获得的“超5星级”等等,都以“日系车钢板薄、德系车钢板厚”作为宣传上的切入点和主攻对象,向媒体和公众不厌其烦说明一个道理——“车辆安全并不取决于钢板薄厚”,同时强调日系车特色的“吸能区”优势。与此相应,网络上一系列有关汽车安全的公众调查也围绕着“车辆安全是否取决于钢板薄厚”的话题展开。

  终于,“钢板”问题被导向为一个“简单的结论”:日本人重视车辆设计结构,强调“吸能区”,钢板薄也是为了吸能(消解撞击的能量),不仅更安全,而且重量轻,更省油,说明日本人很聪明;德国人重视车辆刚性,强调使用材料的强度,所以德系车钢板厚,虽然很结实,但很少吸收撞击的能量,碰撞后人的损伤比车辆更大,而且车重量大、油耗高,说明德国人很笨。

  德系厂家对这场日本人发起的“钢板与吸能”的宣传攻势和媒体上如火如荼的讨论,采取了一种超然态度,表现出一种德国式的傲慢。一位德系合资企业的专业人士对我说,是雅阁车毁人亡,日系车厂家着急上火为自己辩护,我们跟着掺和没必要,显得比较下作。而当奥迪公司的迪克先生被迫对“钢板”问题首次做出相对完整的说明时,舆论中的“钢板”风潮已过,参加采访的记者也就没了写作相关话题的兴致。

  如今,C-NCAP遭遇空前严重的信任危机,在C-NCAP上风光一时的日系车跟着倒霉、暗自叫苦,“钢板与吸能”的问题再次被拿上了台面,但已不似以往那样“简单”。

  实际上,所谓“吸能区”从来就不是日系车的专利。在11年的汽车行业采访中,我是从德系车厂家那里第一次听说和了解了“吸能区”这个概念,也是在德系车厂家的碰撞测试中第一次看到了“吸能区”的效果。

[1] [2] 下一页

Tags:结构设计  
责任编辑:admin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昵称:注册  登录
[ 查看全部 ] 网友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 在线留言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隐私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