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要尽量采取节省成本的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能网络会议、电话会议的就不宜集中开会;能邮件、电话达到目的的,不必面谈;能用规章制度标准化的事情,没必要个案沟通。下面的故事也许会给您一些启发:
上世纪八十年代,有一对两地分居的夫妇,丈夫留学美国,妻子在国内上班。当时的电话资费非常贵,每分钟要二三十元钱,这对夫妇沟通的成本很高。后来他们想了一个既省钱又能保证每天都能沟通的办法。他们约定:当电话铃响一声就挂断的话,含义是:我很好,不要挂念;当电话铃响两声挂断的话,含义是:你的回信我收到了,请放心;当电话铃响三声挂断,含义是:我的信件寄出,注意查收;铃响三声以后还不挂断,代表我确实有话要说,请接电话。
故事中的夫妇巧妙利用打电话的约定,将他们的沟通模式化,标准化,于是大大节省了例行沟通的成本,只有例外情况才付费用。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途经很多,成本也很低,但故事中想方设法降低沟通成本的思想值得借鉴。
三、 沟通与专业技术
项目经理未必是样样都很专业的专才,但至少应该是样样都熟悉的通才,否则,很难将一个复杂的大型项目管好。对项目中某一专业领域一点也不懂的项目经理,就很难与项目组中该领域的成员沟通,难以监督和检查他们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因为有效沟通的前提是彼此能够正确解析对方的信号。项目经理必须懂得一些领域的专业语言(术语),才能和项目组中的专业成员有效交流。
有这么一个笑话:
一家饭店刚招来一个服务员,第一天上班,饭店来了一拨食客。服务员招呼他们落座后,为首的客人道:“服务员,茶!”服务员开始数人:“1,2,3,4,5,6,7,8,9,10。”然后回答:“十个。”说完侍立一旁。等了一会,客人见茶还不上来,又喊:“服务员,倒茶!”服务员倒着数了一遍人数:“10,9,8,6,5,4,3,2,1。”答道:“还是十个!”客人感觉很纳闷,问:“我让你倒茶,你数啥?”服务员以为客人问她的属相,便脱口而出:“我属(数)猪!”
这个服务员先把“茶”听成“查”,“倒茶”理解为倒着查,又把数数的“数”理解为属相的“属”,让客人啼笑皆非。因为她不还没有适应新的语言环境,不能正确解析客人的话。不懂专业的项目经理跟专业技术人员交流,就有点像那位服务员对客人。一些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即因为长期得不到项目经理的理解而郁闷地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