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我们能够在培养危机意识、拟定危机处置预案、建立危机预警系统方面下足功夫,便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或在应对危机时做到临危不乱、应对有策,将危害控制在最小,将损失降至最低。
新年伊始的中国南方,低温、大雪、冰冻肆虐而至,雪灾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人民币1500多亿元,全国10多个省份几千万人受灾,高速路封闭、公路堵塞,数以万计回家过春节的人滞留车站、机场;成千上万的电塔倒塌,供水设备严重受损,停水、断电;燃煤告急、食品告急、牛津管理评论[oxford.icxo.com]消息:御寒物品告急……
面对危机,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最终解决了这场由雪灾引发的危机。但是,我们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雪灾过后,痛定思痛,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次雪灾波及面会如此之广?造成的损失会如此之大?余波持续时间会如此之长?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假如有关部门能够构筑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社会联动机制,建立并形成各部门之间的互联互通,还会不会酿成如此之大的危机?
这场危机,折射出的是有关部门危机意识的严重缺失和灾害防御能力的低下,暴露出我国危机预警系统的薄弱、迟缓和被动。
自然灾害危机和社会灾难危机的发生有其必然的、人力无法完全控制的一面,但是就多数危机而言,又都是可以预见、预防,并且能将损失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和最小范围的。
1993年2月,我国云南普尔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地震发生在凌晨4点多钟,倒塌房屋近3000间,但却无一人死亡,堪称奇迹。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早在事发前两年,地震部门就已准确地预测到这次地震的发生。当地政府在1990年5月就曾专门召开会议,布置防震知识普及工作,使大部分人掌握了自救、互救的方法。由于应变措施得当,损失被降至最低。
应对灾害,事先预防和事后补救,其结果有着天壤之别。
古往今来,人们都非常注意对危机的预防。古人云,“勿临渴而掘井,宜未雨而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今人则强调“花大钱治疗不如花小钱预防”,英国著名危机管理专家麦克尔·李杰斯特曾在《危机管理》一书中明确指出,“不管对危机的警戒和准备是自发的,还是法律所要求的,危机管理的关键是危机预防”。
因此,我们有理由说,预防危机才是解决危机的最好办法。最有效的危机管理不在于危机形成和爆发以后的干预和补救,而在于事先消除可能导致危机的各种可能性,从源头上防止危机的形成和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