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心目中,学校原本是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象牙塔。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一些学校的官府气越来越重,别的不说,就看这学校里的部门设置就很有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意味。你看,从高层到中层,从前勤到后勤,从教务处到总务处,从人事部到学生处,从学校工会到教工代表大会……大概也就差个"公关部"了。
面对今天这样一个早已打破了闭关自守坚壁的开放时代,这"公关部"的作用在每所学校,尤其是一些高级中学已经越来越明显,甚至不亚于校长室之外的任何一个部门。你看,这上级部门需要有人活动,以赢得领导的关心支持;这兄弟单位需要互相探底,摸清教与考的行情,以保证决战沙场时能知己知彼;这提供生源的小学、初中,需要提前做好打点,圈定学习尖子,以免优质生源流失;这大小媒体需要挂钩,每年的升学、招生时节需要人家鼎力相助制造舆论,来几篇"广告式新闻"显姓扬名;更为重要的是要与重点院校,特别是那些名牌大学,构建起一种坚实而稳固的协作关系,以保证在高校提前录取、免试保送和自主招生中获得更多的优惠条件,借此大大提高学校的"名校录取率",扩大学校的知名度,为学校的再发展创造条件,更为学校领导创造政绩……明乎此,这学校"公关部"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般学校虽说暂时没有设立"公关部"这么一个机构,但无其名未必就无其实。尤其是那些规模稍大一些的或是新创办的中学,总要物色、培养出这么一批表达能力与交际能力俱佳的、肩负着各种"外交使命"的兼职或专职人员,时刻准备着东征西讨、南下北上,为学校打通各个方面的关节,获取各种有利信息。
以本人所在的学校而言,在这方面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就完全可以用"巨大"来形容。我所在的单位是一个新组建的教育集团,中学部刚刚创办,无"重点"、"星级"、"示范学校"之类的"名分",所以也就没有"合法"的招收优质生源的渠道。对此,学校只能对内、对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内想方设法狠抓教学质量,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到了极致,对外则是狠抓"对外关系"。这对外关系,首先是"密切联系领导",不惜代价以求得政策上的惠顾。二是重视"舆论投资",近年来刊有本校"先进事迹"的宣传资料就足以吨计。三是利用一切资源从各重点中学获取讲义、练习、试卷为我所用。四是加紧与名牌大学的联络,其方法不外是"走出去"与"请进来",而这当中人力、财力的投入难以计数。
陆游老夫子曾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已被众多诗家视为至理名言。今天我们要想办成、办好一所学校,"功夫在校外"似乎也已成了一条必由之路。将我们的教育管理者一个个都造就成"外交家"、"社会活动家",我不知道该为之欣喜还是悲哀。我曾经有幸聆听过一场省级名校长的报告会,一位名校长全不隐讳其治校法宝:"我与我们的副校长有明确的分工--他主,我管外交"。闻其言,我感到很不是滋味,一个一直游离于教育教学之外的人也能成为名校长?今天的中学校长中究竟还有没有教育家?更为重要的是,究竟有多少与教育无关的外部因素在制约着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