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也是一样,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可能发生。
企业危机的种类很多,记者为了追求新闻的轰动性会对企业进行曝光;监督部门的检查会让企业陷入危机;对消费者的投诉没有妥善处置,企业会面临危机;对一些不利的谣传不去处理,企业也会陷入危机;市场上出现自己品牌的假货又是一种危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也潜伏着种种危机……可以说“企业时刻面临危机”。
企业的危机处理是一种应急性的公共关系,当意外事件发生的时候,作为组织的企业一方陷入困境,其所面临的压力也就处于极限状态,于是,企业的公共关系也就处于应急状态。作为公共关系的危机,它的主要特征是形象危机、信誉危机,这两种危机的合力也就表现为舆论危机。
企业与媒体的关系应是密切、长期和稳定的合作关系,一定要注重日常沟通、关系维护。出现危机时才临时抱佛脚,想到去找媒体是不可取的。但在企业正常运行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由于危机的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严重的危害性与新闻价值的新鲜性、突发性及公益性相吻合,危机受到舆论的普遍关注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夸张一点说,一旦危机发生,最兴奋的恐怕就是媒体与记者了。关注危机、报道危机是媒体与记者的天职。国内新闻舆论尤喜欢对企业进行曝光,而国内的消费者对曝光信息又相当敏感,对产品特别是对国货质量呈现相当脆弱的信心。所以在企业面临危机时,媒体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特殊。
对于危机管理,任何企业都不能掉以轻心。
现实中,许多著名企业都曾面对“为什么会有负面报道”的烦恼;
而新锐企业的烦恼却常是“为什么只有负面报道”。
如果你是一家知名企业,你更要随时提高警惕。知名度是把双刃剑,知名度越高,企业形象、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遭遇挑战和质疑的风险就越大,一旦出麻烦,便是“坏事传千里”。越知名,企业形象、商业信誉等无形资产越脆弱,就越应注意制定应急措施,以在危机真正出现时能够以较小的代价渡过难关;即使你是一家不知名的小企业,你也要认识到,在新的媒体环境中,不管公司的规模有多小,都无处可藏。一家主流媒体刊登了不利的消息,会在一夜之间,让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公司变得举国上下恶名远扬。
国内企业处理危机时的误区
中国的许多企业往往把与大众传媒的关系简单化,对于由于大众传媒曝光而带来的危机,首先想到的是以势压人,妄图操控媒体;继而便想到与媒体打官司,孰不知媒体是最不怕打官司的。而且在打官司的过程中,不利于企业的信息元素会得到进一步的扩散。即使企业赢了官司,也得不偿失。
还有很多企业面对危机时,采取鸵鸟政策,回避媒体。
当危机发生时,许多企业及其领导由于平常不善于同媒体打交道或是以前吃过媒体的亏,危机来临时手足无措,对媒体躲还来不及,哪里还愿意与媒体沟通。往往是企业领导层纷纷放“假”,企业员工对记者的电话问讯统统是无可奉告,而老总的去向则是——“去国外考察了”。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回答更引起了媒体的兴趣。
无可奉告是最愚蠢的处理方式。
面对记者的追问,企业如果以无可奉告来搪塞,使媒体无法从企业获得信息,媒体便会从目击者或受害者那里获得信息,这样的信息必然是负面的。
企业不用自己的故事来填满这个真空,记者们就会拿他们的版本来填充。而且如果事实真相不得而知的话,真空中就充斥着各种猜想,这就使公司处于不利的被动防御地位。沟通的一条主要原则便是让报道者们第一次就得到正确消息,而不是出错后再修改——那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已根据误导作出了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