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是企业公关的最关键部分,危机可以理解成‘危险’和‘机遇’,那就是危机公关做的好,就可以把企业品牌毁于一旦的‘危险’无形中转化为强化企业和公众之间的沟通,加深相互了解的一次‘机遇’。
有的危机是企业自身存在的瑕疵或不慎造成的,而有的危机则是公众对企业的误解造成的。无论是哪种情况,企业不应该把自己放在和公众对立的立场上,而是应该换位思考,本着真诚的态度的胸怀进行沟通。
但是公关人员处理以上两种情况的危机还是需要有所区别的:对于企业确实存在问题的,有夸大、误导、或伤害的,首先企业应该真诚的道歉,承担应付的责任,本着透明公开的原则,向公众公布下一步整改的措施。对于良好的企业公民而言,这些是最最基本的。如果做不到这些,公关无从谈起。
为了弥补负面报道和口碑对企业品牌形象的伤害,企业可以在危机事件平息以后,进行一些积极的回馈公众,回馈社会的活动,重新建立信任关系。
而对于误解造成的危机,也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淡化,让时间说明一切。不主动回应,避免引起公众更多的关注。另一种是积极回应,澄清事实,让公众更多地了解企业。很多时候,这样的危机最可能转变成公司的机遇。
在今年四川大地震以后,网络媒体一度流传着给著名跨国公司捐款排名“国际铁公鸡”的事件。这些舆论从很大程度上对很多跨国公司都造成了负面的影响。这里面有文化差异的问题,也有公众的误解。这其中就有一些公司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积极地通过媒体告诉公众,他们做了哪些救灾工作,将来还将有什么计划来帮助灾区人民,消除了人们的误解,并且让大家更多地理解了他们的善举。
“做了善事要留名”这样的做法在欧美成熟市场是比较难以置信的,慈善最后演变成了商业的宣传,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然而这也许就是中国特色的公关吧。但同时,你也一定注意到,一些被列为铁公鸡的跨国公司并没有站出来为自己申辩,他们颇有些“做自己的,让别人说去吧”的意思。当商务部副部长最后也站出来为跨国公司讲话,说他们在地震后为灾区人民做了很多,值得赞扬等等。一时间,所有媒体的舆论全部倒向一边,危机被化于无形,人们也就渐渐淡忘了“谁”曾经是“铁公鸡”这回事了。
当然被说得最多的还是两个极端的案例,王老吉和万科,对这两者公关成败的评论已经数不胜数,不必在数。但如果拨去所有纷繁的表面现象,它仍然遵循着最简单的公关道理,那就是“你是否站在公众的角度去思考,触动了他们情感最深处的需要”;以及“你是否本着真诚的态度在和公众进行沟通”,抑或只是为了做秀。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危机预案是企业公关当中非常重要的管理工具。企业对自身经营业务和各种关系人深入分析,对可能发生的各种危机情况事先预测,从而制订出相应的对应措施,并且制定特定的危机公关小组成员(一般为企业高管及新闻发言人),提前对他们进行培训。那么在遇到危机发生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是有准备的,从而也就会避免不必要的低级错误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