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也许将成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史上一个永恒的坐标。”2002年12月23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以“马尔克斯”式的开头,宣布了“龙芯产业化联盟”成立仪式的开始。
台下的贵宾席上,长城软件老总高克勤、海尔副总喻子达、曙光总裁厉军、中软总裁郭先臣、中科红旗总裁刘博以及神州龙芯总裁沈华等一字排开。在某种程度上,这个声势浩大的联盟,更像是对外界质疑的一种回应。
自去年9月22日“龙芯”1号通过中科院组织的高性能通用CPU芯片研制成果鉴定以来,这款号称我国第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可大批量生产商用的通用CPU便面临来自各方的质疑。其中的最大疑问是,主频只有266MHz的“龙芯”,如何形成自己的竞争力,进而实现产业化?和会场营造的热烈和喜庆的气氛对比鲜明,窗外是隆冬的大雪。中科红旗总裁刘博以“七剑下天山”来比喻“龙芯产业化联盟”将面临的挑战,以及此时的决绝与豪情。
在产业化的道路上,龙芯显然才刚刚搏动。而且,这也不仅仅是“龙芯”面临的问题,对于实现技术突破的其他“中国芯”,包括方舟科技的方舟2号、上海复旦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的神威1号、青鸟等国产CPU,这同样是一个绕不过的难题。
民族情结和中国概念,并不能掩盖“中国芯”的致命伤。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龙芯的产业化之旅却是如履薄冰,要让联盟去完成市场化的任务,至少目前还勉为其难
尽管还有很多质疑,但无论怎样,龙芯等“中国芯”都是中国人的骄傲。它标志着我国已初步掌握了当代CPU设计的关键技术,为改变我国信息产业“无芯”的局面迈出了重要一步。至少有可能引发两个根本性的改变——用上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我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将更有保障。同时,我国民族企业由于不把握关键核心技术,只能处于整个IT业价值链的最底层,只能给外国厂商打工的尴尬局面将有改变的可能。问题取决于,这一核心技术怎样尽快实现产业化。
民族情结和中国概念,并不能掩盖“中国芯”的致命伤。在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龙芯产业化必须解决的难题是,一方面,芯片业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设计、制造、测试与封装,靠国家拨款支持的龙芯项目不可能大包大揽,需要寻找其他有效的方式;同时,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也是一条市场链,必须有大量的相关厂商,包括操作系统、应用软件、硬件和系统集成厂商团结在其周围。而最终决定芯片命运的,是其用户数量的多少。
北京方舟科技有限公司总裁李德磊博士更一针见血地指出,“打民族牌是宣传的胜利,不是产品和技术本身的胜利。”因为266MHz的龙芯和国际著名CPU厂商英特尔、AMD、威盛等公司1G-3G的芯片相比差距不言自明。
事实上,产业化从一开始就是龙芯1号必须迈过的门槛。在某种程度上,龙芯1号就像襁褓中的婴儿,他能否顺利成长系于一线:那就是如何规避和抗衡国内外强大的竞争对手。对此,早在“龙芯”立项之初,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就尖锐指出,技术上成功并不是“龙芯”项目的成败关键,要害问题是“龙芯”能拥有多大的用户群。
其实,在技术突破的同时,龙芯1号的产业之旅也已悄然启动。在龙芯1号研制成功后,以龙芯1号知识产权为基础,注册资本1亿元的北京神州龙芯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成立,并已进驻北京集成电路设计工业园开展各项业务,全力推进“龙芯”CPU芯片的产业化。去年9月,国内服务器三大厂商之一的曙光公司推出了采用龙芯1号及自主研制的龙芯专用主板和Linux操作系统的“龙腾”服务器。
但产业化的标志是拥有较大的销售量,抢占一定份额的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讲,龙芯必须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产业生态链。而另一方面,国产操作系统,也只有建立在国产芯片的基础上,才能如虎添翼。对于一些服务器、NC和系统集成等行业应用厂商,龙芯的安全性将成为其进军电子政务、教育、金融等行业的最大卖点之一。这种条件下,“龙芯产业化联盟”便应运而生了。
“龙芯产业联盟成立后,业务将主要锁定电子政务、行业专用设备、金融服务、自动化控制、通讯、手持设备、信息家电等领域。”这充分利用各大厂商的优势——如中科院强大的科研技术实力,中科红旗及中软的Linux开放式系统,海尔的创新、制造能力及强大的服务能力,曙光在服务器上的优势,中软、长软在政府办公、金税、红盾、数字奥运以及数字北京等国内信息化建设中丰富的经验,吸引更多有志于推动中国民族产业发展的企业加入这一联盟之中,利用群体力量,提高联盟各成员在相关产品上的核心竞争力,促进联盟成员的自身发展及相关产业的繁荣。联盟理事长李国杰说。
为此,联盟还推出了一个野心勃勃的“双百计划”,2003年吸引100家以上的各专业领域的产研单位加盟,研发出100款以上基于龙芯的专用产品,并在2年内达到总计百万台以上的市场销售。
热情和雄心,并不能掩盖市场的残酷现实。“龙芯产业化联盟”并不是一个建立在完全市场机制上的一个联盟,要这个机构去完成市场化的任务,至少目前还勉为其难。
联盟的目的首先是打中国概念,争取政府的资源和定单,同时,用民族这张牌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国防、重要行业如金融等获得优先权。这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联盟,它没有资本运作,没有管理和抗风险的有效机制……
这次联盟的七大高手,海尔、中软、长软、中科红旗、曙光、神州龙芯,都是“国”字姓。他们的结盟,很难说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行政链。龙芯公司、曙光、中软、中科红旗与中科院有着血脉相连且错综复杂的关系,很难说他们参加联盟是纯粹出于市场驱动。而作为国有企业典范的长城软件和海尔集团,进入联盟的姿态十分积极,但他们的意图可能没有想象的简单。作为海尔,其大规模进入IT或许只是一个试探。“基于龙芯的NC对海尔来说,无疑是再次切入IT的最好机会,而海尔也可以利用龙芯做信息家电。”海尔副总裁喻子达并不掩饰他的意图。
而中软、长软、中科红旗甚至还脚踏两只船。他们同时也是另一中国芯方舟科技公司的忠实伙伴。而就在前几天,方舟科技有限公司继2000年7月推出“方舟1号”CPU产品之后,又成功推出了主频达到400MHz以上的“方舟2号”,无论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上,均达到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嵌入式微处理器产品水平,用产品实力向产业化方向迈进了坚实的一步。
不难看出,联盟所有成员的目的首先是打中国概念,争取政府的资源和定单,同时,用民族这张牌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国防、重要行业如金融等获得优先权。这不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联盟,它没有资本运作,没有管理和抗风险的有效机制……尽管李国杰一再强调这次联盟不是“拉郎配”,但一些相当市场化的公司如联想、方正没有加入这一阵营,似乎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问题。
为了证明联盟的可操作性,联盟拟订了《龙芯产业联盟宣言》及《龙芯产业联盟章程》两个文件。“市场的合作已经开始:作为教育行业应用示范,我们在北京的学校安装了基于龙芯CPU的海尔NC;电子政务应用领域,我们在北京的政府机构安装了基于龙芯CPU的海尔NC系统与长城软件电子政务平台。一个纯国产化电子政务标准演示平台亮相即将召开的电子政务展览会。”尽管业绩目前还太过寒碜,但联盟负责人还是细数家珍。
联盟还面临一个竞争力的问题——联盟不是保护落后,相反,通过资源互补,强强联合是其生命力所在。海尔喻子达也坦言,“产业链最终是市场链,产品和方案必须有竞争力才行。否则,这种合作只有一次,没有第二次。”在这方面,海尔留了一手——按订单生产可以让海尔对风险有一个很好的控制。
战略联盟是在市场合作中一步步建立起来的,而不是为一个概念而人为撮合而成,一位业内人士批评说。但不管怎样,中国芯要实现产业化的群体突破,中国概念和战略联盟,都是一个不错的催化剂。关键是,你是不是恰当地利用它,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毕竟实现0和1的突破的中国芯,更需要爱护与建设性。至少,在积极的探索方面,龙芯走在了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