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是中庸之道,刘备既不投靠北方曹操,又不投靠南方孙权,而是走第三条路,创立三国之蜀国。“万里长征”是中庸之道,毛泽东所选择的既不是投降国民党,也不是就地全军灭亡,而是走第三条路,北上万里长征,取得中国革命的大转机并最终取得成功。“论持久战”是中庸之道,毛泽东面对当初抗日形势,既不主张速战论,又不主张灭亡论,而是挥笔主张走持久战,终以八年取得抗日胜利。“一国两制”是中庸之道,邓小平面对中国的香港回归问题既不完全走资本主义道路,又不完全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得以让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中庸思想是管理上追求的“合理化”。要避免“过与”和“不及”,无论人、事、地、物、时及其它,都要求其“适当”、“合宜”,也就是“恰到好处、恰如其分”。“中”的标准介于没有过与不及,没有或偏或颇,没有过猛过宽,或过刚过柔,没有或左或右,而是随时皆宜,随地皆宜,随人皆宜。“中道”管理是管理界追求的最高境界,朱子解释中庸时曾说:“凡其所行,无一事不得其中,即无一事不合理”。曾经有人认为西方管理是“法、理、情”,而东方管理是“情、理、法”,总是按次序来强调“法”或强调“情”,有失偏颇。其实“理”居其中,应是所重在理,即合理化;法为基础,即制度化,制度化是管理的基础,组织典章制度是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法”;情为本,即人性化,管理者把人当“社会人”看,尊重人、关心人、鼓励人,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建立、修订和推行所有的规章制度,用合理化的制度和合理化的人情达成合理化的管理。诚如经营之神松下先生曾说:“身为一个管理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宽严并 济,如果一味宽大为怀,人们就会松懈而不求上进,但如果一味严厉,部下就会退缩,不敢以自主的态度面对工作”。
中国式管理的基本元素之三:平衡性
平衡哲学来自于中国易经哲学,发展重在平衡,环境重在平衡,人生重在平衡,健康重在平衡,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平衡社会。
经营和管理的过程就是平衡的过程,平衡公司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平衡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利益,平衡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平衡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等等,经营和管理的本质就是平衡的艺术。
一个组织的领导者,需要刚柔平衡,既需要魄力和权力,又需要胸怀和宽容,需要刚柔并济,一个组织的团队同样需要结构平衡,需要个性互补,能力互补,知识互补,有思考决策型的,有冲锋陷阵型的,有默默耕耘型的,这样才是梦幻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