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如何认识曾仕强的理论
作为中国式管理的提出者,曾仕强先生的很多说法,多为从组织行为学的个体层次角度,分析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上,区别于西方文化下组织成员之间交往的心理差异,并据此指出中国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修己安人”。应该说,曾先生是找对了病根--不同文化造成人们的价值观差异与行为差异;却开错了药方--强调管理者的自我修身。很多学者批评曾的理论过分强调“修己安人”,容易走向人治,也影响了企业管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这种批评很到位,因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问题不是个体行为及其心理差异,而是群体行为、心理是否与组织目标相一致的问题。
但是,不能因为曾的理论欠缺,就由此否认了中国式管理作为一个问题的存在。根源于美国文化的美国管理模式与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相一致,根源于日本文化的日本企业管理模式与日本的群体主义文化相匹配,而中国企业要想在世界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也必须在学习欧美与日本的先进管理经验过程中,创造出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相一致的中国企业管理模式,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出路,道理也简单明了:即使我们把美国、日本的管理经验全部学过来却没有自己的创新,凭什么就能断定必然会出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局?
而更为根本的问题,是如何学习外国管理经验才能实现制度借鉴与移植的有效性。结合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质实现管理制度创新,是中国企业无法回避的唯一选择。这是因为,从管理学界的共识来看,国家竞争的关键是企业,企业竞争的关键是“人”,是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决定着“人”的创造性大小的激励主因,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参看《中国企业管理模式创新的文化含义》),由此造成适用于不同文化与国家的企业管理模式的差异。这种结论,从海尔、华为、蒙牛等企业令人印象深刻的超速发展中,已经反复得到了证明,从TCL国际化挫折中也得到验证(在《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企业文化国际化”问题》中有过分析);即使是美国的GE,也在其全球化经营过程中,强调本土化管理的重要性并取得在中国市场上的成功;而忽略了文化差异对管理模式影响的甲骨文公司,则步履艰难,这一点在原Oracle中国公司北方区电信行业销售经理张建国登发在《IT时代周刊》上的“一个狱警怎样坐上Oracle中国总经理宝座”一文中,有着最为形象的证明。
三、有关中国企业管理模式的三点思考
1、决定中国企业管理模式有效性的根本是什么?
中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成长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年,与西方企业健全的管理制度存在较大差距,这是中国企业管理必须学习的标杆。作为广义企业文化的管理制度,是外显的,容易模仿、便于借鉴。但是,无论是麦肯锡在中国咨询市场上的失败案例,还是众多中国企业学习海尔经验而不得的困惑,实际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如果外显的管理制度未能与内隐的组织员工信仰的文化价值观念实现有效衔接,制度等于零。谁会否认在国外行之有效的麦肯锡战略咨询的价值?谁又能说甲骨文公司是一个管理制度不健全的跨国名企?